自主學習在廣場

雨傘廣場上的「罷課不罷課」,是自主學習的最佳例子,有齊其成功元素。

參與抗爭的大學生,都跨過中學階段的嚴峻考試關卡,學業上有成績,算是精英,無論外在或內在學習動機,都強,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基礎。

在自修站埋頭苦讀苦幹的學生,理解能力高,語文能力有一定水準,教授交付下來的學習任務與習作,以至大量閱讀材料文獻,都能主動完成;且資訊科技發達,網絡威力強,一手機一ipad,遇有難題,上網走一圈,與同學在whatsapp討論,或跟教授chit chat一番,即可解決,只要有動機學習,有否形式化的課堂,其實並不太重要。

同班同學一齊留守,相處時間久,在學習上互相交鋒補足,更如魚得水;晚上仰睡,遙望星空,可能悟出人生意義。

自主學習,也當然要看是什麼任務,語文習作、宗哲人文及社會學科的專題論文,非以统一考試評比,自主性自然高,任何地方也可以是課堂;不過,需要做探究性實驗的醫學科學,又不可能處處是課堂。

提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想做一個類比,近來在中、小學風行的自主學習,有沒有上述例子的近似條件,又有什麼學習上的啟示呢?

一切從動機開始,人人都明白。如何調動不同年級,不同能力的學生的積極性才是關鍵。
二是什麼樣的學習任務?現在最常提出的是預習,期望學生先準備,後學習,說得自然,但「備」與「學」如何鏈接?為什麼學生覺得備而有用?

三是學習內容,即什麼概念或能力如何學,如何教,是否能自學的問題了。
2014.10.23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