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鳳教學

培訓教師,剛滿三十年,有十多年在舊稱師範的教育學院。

除教育學相關的知識外,學院特別重視課堂教學,每年有兩段實習時間,每段近兩個月,被導師觀課最少七、八次,都是突擊的,且無論是教態、衣着、教案撰寫、教具製作,都有嚴厲要求,對準教師來說,是相當大的壓力。

要過關,除了看個人質素,包括聲調、音量、節奏、學科知識、課堂管理等等外,還要有極充分的教學準備,每節的教案都有幾頁紙,由教學目標、學生已有知識、如何引起動機、教學發展階段的每一個教學任務,所需時間,列寫所有問題,要有層次,把估計答案寫上,黑板如何分配運用等;還要製作教具,當時沒有先進科技,都要靠在大畫紙上畫圖,在大字條上寫句,搜集實物及與內容相關圖片、用錄音機自錄對話,做角色扮演,以增加趣味等等,還未包括設計練習、家課、出試題。

上述是實習要求,一個常規教師不可能完成這麼多任務,也就很多時都只依教科書直述,還謔稱實習時的教學是做「大龍鳳」,為滿足觀課者要求。

離開多年,不知現在的教育學院是否還對課堂教學有相近要求,隨着電子科技及教研的發展,很多要求都應改變了。

現在到學校都只做發展式觀課,提改善意見為主。有教師很有信心,不喜被觀課,心裏滴沽,為什麼要花時間做大龍鳳。

其實搞錯了教學要求,哪些「針對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誘發動機、設計有效學習任務、有層次提問、適時恰當回饋等等」,不是大龍鳳。
2015.1.15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一堂好課

是剛任教師範時的小事。

那是一堂初中「經濟與公共事務」的公開課,課題是「食水的供應」,是準教師到學校進行教學前,在學院一同觀看,分享和討論的「示範課」。

示範課的準備很認真,要請附近中學的學生來「被教」。負責的導師多會找該屆最出色的同學,草擬教案,多番修改,務求內容準確、資料豐富:先展示全年的雨水分佈,什麼是集水區,水塘名稱、數量和容量,水管的形狀大小,濾水廠的作用,最後才輸送到各住宅去,還要準備介紹一些缺水時的情況,制水措施及海水化淡等等;當然要製作教具,除了用大白紙把流程畫上,標韱好,填上顏色,為了有真實感,特地到現場拍了幾張水塘照片,覆印幾套,以便學生傳閱;課堂發問更會好好設計,並估計學生答案;且在其他導師們面前試教,務求一絲不苟。

確如所料,示範的一課非常流暢,照顧了「重點、難點」,也頗有趣味;教師自然得體,講解清晰,答問有序,師生都覺得是豐豐足足的一課。

公開討論時,有不同學科的導師,都很滿意,建議都是圖片多些大些會更好之類。正準備下課,一位眼神有點茫然的女同學突然問:「為什麼這課不是由同學起床刷牙、梳洗,發現水喉沒水開始?」

全場鴉雀無聲。

這是三十年前的一堂課。是不是好課?

是,因為達到教學目標,是知識的輸送。「探究」、「解難」、「創意」等詞語還未
啷啷上口。

三十年後,是不是好課?

是,如果教學目標沒有改變,學習產出仍是「量度」知識。
2015.1.2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一堂更好的課

星期四在本欄寫了一篇三十年前的《一堂好課》,引來下列對話。

「是否認為只要備足資料,內容講解清晰,有問有答,就是好課?」

「對,如果教學目標只是理解知識內容,而學生既專心,又投入學習中。不過在『食水供應』的一課,依供應流程,有系统的平鋪直敍,與由發現水喉沒水這個生活問題開始學習,哪種方法較好?」

「哪還用問?當然是由生活問題出發更有效,要令學生『好奇』,就可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培育其探究能力。」

「說得好,如果教學安排既令學生感到好奇,又能達到學習目標,是一堂更好的課。留意你上句的『有效』二字,我只會用『吸引』,有效與否要與目標掛鈎。」

「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探究,與現在所提倡的學習理念接近。」

「試舉一例:把教學方法改為分組探究『水喉沒水的原因』,花相當多時間各組得出:水喉壞了、水箱塞了、沒下雨等等理由,怎算?」

「這也無妨,學生都投入討論,都肯探究。」

「不對。這就是學習為了什麼,有否含金量的問題。『投入討論』與『探究能力』都不具體,要看輸入什麼資料及問題作討論,或要老師總結,把學生的答案套入『食水供應』的框架內。」

「不是說『新』學習理念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發展其二十一世紀的高階能力嗎?你太落後了,難怪用的是三十年前的例子。」

「最好是到學校,看看『今天』的大部份課堂,與三十年前比較,是學什麼?考什麼?用什麼方法?怎樣才達到學習目標?在這些基礎上就可談一堂更好的課。」
2015.1.25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一堂更好更好的課

寫了兩篇〈好課〉,繼績有以下對話。

「是否把學習內容解說清楚,學生考得好成績,就是好課?那就是為什麼有學生認為去補習社更有用?」

「因着很多因素,如教師能力及學養,課程太深太多,學生聽不明白,但主動性強,考試誘因高,去補習社再學,考得更好成績是應該的。」

「那麼補習性的是更好的課?」

「不要混淆教學的兩個概念。可能補習名師信心強,自我感覺良好,講解時可一氣呵成,自問自答,是『教過了』,其實很多學校教師的功力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亦有解說無方的例子,但都不是更好的課,因為不知道是否『學得到』?」

「剛剛不是說考得好成績嘛!」

「學得到不一定在測考中展示,考得好更要靠學生的勤奮,還要考慮學什麼與考什麼是否吻合的問題;不過,學得到與考得好有很高的相關。而且補習社可能提供很多考試技巧,如何避重就輕,估考題之類,又可以說完就算;學校教師要承擔較多方面的教育責任,亦要照顧學習上的差異。」

「可否說清楚,什麼是一堂更好更好的課?」

「可以。學習內容是要理解的,如何用例子,圖片、影象、用層遞式問答解說清楚,使學生明白、學得到,是最基礎的;如果找到活生生例子,又可提升動機的解難問題,以讓學生主動探究,當然更好;最後學生都能自發在學習問題上尋根柢,就難得了。以上最適合數、理、經濟等科目。」

「所以,『自主學習』就是好課?」

「不懂答了。重温四個概念:教得好,學得到,學得夠,能展示。」
2015.1.29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教育時評》代序

每天吃早餐時都讀明報,讀畢主版港聞,才回辦公室,只有星期三例外,會先翻到副刊版,細閱龐永欣兄的《教育心語》。

永欣兄學識淵博,撰寫的文章,題材豐富而多元,具真知卓見,每次讀完,都感到豐豐足足,是我的知識泉源。追不上資訊科技的知識管理,仍沿用舊法,把好文剪下,貼在A4紙上,存下文章,厚厚的一大叠,有數吋之高,仍偶有疏漏,找不出好文,若有所失。

得悉文章會結集出版,整理分類,並附參考資料,以便把知識廣傳,有失而復得的欣喜,復蒙邀為書寫序,深有榮焉。

《教育時評》分七大章,一百一十多篇文章,篇篇寫來,嚴謹認真,有理有據,言之有物,又有趣味事例,引導思考,可讀性極高。

特別喜歡月旦教育政策及改革的一系列文章,不是只提出個人意見,而是認真分析各項政策的利弊,引述研究資科以闡釋空泛的改革名詞,說來擲地有聲,眼前一亮。在副刊內的框框,五百多字就寫成這類有高度說服力,又具洞見的文章,不能不佩服。有關語文學習的十多篇,對妄推語文改革的推手,是當頭捧喝,亦是教育家長的好題材。在「愛國教育」、「平等與精英」、「哲學討論」等篇章,更透出對教育核心價值如平等、自由、助貧等的堅持,及理性與證據的重要。

書內各篇所提供的參考閱讀資料,是寶藏;所引述的教育學者,都是我所佩服的。
我誠意的向各位教育工作者,相關的專業人士,及家長們推荐此書。
2015.1.11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停不了的好課

好課的討論仍在繼續。

「你所分析的好課,都沒有提及資訊科技、電子教學的重要,如何幫助學生應付未來網絡世界的要求,才是學習目標。你知道嗎?在學校課堂內常用的Powerpoint,早已落伍,商界都用Prezi做推介及展示(presentation),揮灑自如,隨時植入文字、圖片、錄像、音樂,一目了然,這樣才會有吸引力,沒有這些新科技,怎算好課?」

「又搞錯了討論的焦點。『教得好』是要配合目標,如果該堂課是要輸入知識,讓學生理解內容,利用實物、圖片、文字,或借助視覺影像(visual
image) 如Powerpoint, Prezi,
甚至角色扮演、戲劇等,都可以,都有用,都是工具;讓學生『學得到』,教師都應該掌握這些工具,但如何恰當運用,就是教學專業知識和能力。「是否一堂好課」不是建基於有否用什麽新方法、新科技。」

「用Prezi做展示,聚焦、拉近推遠 (zoom in, zoom out),色彩繽紛,觀看者都很投入(engaged),這真是很吸引嘛。」

「同意,如果該課是需要教師把內容整理展示,又能令學生投入聆聽。商界的展示多是產品推介,在短時間突顯特點特色,快而急,視覺影像就重要了。課堂教學是希望學生學得到,要照顧學習差異,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時間沉澱、理解,好教學設計並不是靠問有沒有用哪一個新電腦應用程式,或新策略,又是問是否『學得到、學得夠』。有多少百分比的課堂用Powerpoint教學是早些年,某些人判斷是否好教學的標準,現在每套教科書都附有Powerpoint,即代表所有課都是好?日後是否凡用Prezi
講解或用電子學習Apps 就是好課?」
2015.2.05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向左轉 向右轉

英國教育部長要求學校向中國取經,回歸全班教學模式,認為此是提升成績的不二法門;中國教育卻又向西方學習,讓學生多些小組活動及自主學習,才能培育多元能力,以應付未來世界所需。

問:「如果全班集體與個人小組是學習的相反取向,上述一個向左轉、一個向右轉,對香港的學校有什麼啟示?」

答:「這要先討論香港學校的教育目標。」

問:「即是說,要考試有好成績,就要全班教學,講授為主;要發揮潛能,就要多些小組活動,自主學習?」

答:「我們又誤入一個非黑即白的選擇中。請看國內『還課堂給孩子的自主學習』,學生們在入課堂前已做好預習,課堂上都是學生們的協作、討論及展示,表現出色,都不是講解式的全班教學,你認為學生考試成績如何?」

問:「應該不會差吧?」

答:「對,國內學生成績一樣很好!」

問:「為什麼英教育部長認為要回歸全班教學,提升成績?」

答:「學生勤奮,在家裏有備學導學,無論課堂內外,學習內容都與考試有關,升學的外在動機和誘因都極高,什麼學習模式差異不大。」

問:「那麼,英部長是學錯了?」

答:「對,他誤以為只要改變學習模式,學業成績就好,其實『勤奮』、『苦學』、『家長要求』、『向上流動』才是因素。如西方教育目標不純為應試,較重其他發展,是錯配。」

問:「那香港可照搬國內自主學習的一套了。」

答:「我不會如此說。『形式』很易學,但先釐清學習目標、成功因素和學習活動的效能。」
2015.1.08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怎樣成為好教師

斷斷斷續續的看到韓劇《好醫生》,被劇情吸引,有點感想。

是一幼患自閉症年青實習醫生,在常受歧視,缺乏自信的狀況下,如何在醫院兒科立足,成為好醫生的故事。年青醫生有着赤子之心,對患病兒童呵護備至,感同身受,深受病童歡迎。影響和幫助他至深的是其上司,一個手術高超,要求高,看上去很「酷」的醫學教授,及另一位直率誠懇、沒機心、樂於助人的資深女同事。

在教授的帶領下,整個團隊上下一心,努力為病童服務,為醫院內最優秀的隊伍。很多片段都看到做外科手術時的精妙判斷,及突發意外時團隊的協作配合。

學校的教學團隊也應如此。

是公立的小型地區醫院,資源較匱乏,有如此出色的兒科,引來財團覬覦,注資轉私營,加強設備,美化環境,打造卓越兒科中心,財源滾滾來,自然要辭退人員,重整隊伍。主管醫生心有不忿,據理力爭,認為醫院不需私營化,最重要的是懇切希望治癒病人,用心的醫生和全心全意照顧病人的團隊。

為財團工作的副院長質問醫生:「私營化令資源豐富,不是為了更多受惠兒童的未來嗎?」醫生淡淡的回應:「我的隊伍不是為篩選了的兒童、付得起昂貴醫療費用的家庭服務。」

又想起津校應否轉直資的問題。

年靑醫生成材了,問深受同事、病人及家屬敬重的主管:「怎樣才能成為好醫生?」他答:「會不斷去問怎樣成為好醫生的就是好醫生。」

會不斷問如何做「好教師」的就是「好教師」。
2015.1.01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