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日行

到北京參加研討會,回程日,上午有點空檔,信步從北京師範大學,走到後海什剎海一帶,重溫多年前足蹟。途中,要跨德勝門立交橋,是往八達嶺、定陵長陵等地公車總站,人潮洶湧,沒行人隧道,要在車群人縫中穿插過馬路,迂廻曲折,二十多分鐘的步程,花了四十五分鐘。

途經德勝門內大街,一列灰磚赤瓦小房,殘舊破落,不規則的錯落路旁,都是賣包子炒肝、餃子削麪小店,店前老婦,踎在地上,洗瓜摘菜,為午餐作準備。行人路凹凸不平,煙頭痰涎,隨處可見,老祖宗的「五講四美,門前三包」,恐仍置諸腦後。

轉入後海,想享那鳥語花香,寧靜悠閒,在僅濶兩米的湖邊路,機動腳踏車邊響按,邊在身旁馳過,人車又在爭路。前面路較闊,有三、四米,又被一列酒吧沙發佔據,日間看,散亂破舊,感受不到晚上的酒綠燈紅。

轉入什殺海,訪那恭王府、鍳園、名人故居,在大、小翔風胡同群中穿插,古風仍在,只偶要閃避大叔咤喝、三輪旅遊單車倏忽而過的險象。恭王府前,仍擠滿遊人,怕擠,在府外看看簡介,算是重遊。忽然看到王府某一朱紅門外,掛上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標示牌,是司鐸書院舊址,有點錯愕。

三小時了,回頭路上,邊走邊想。人老了,外地行,看民生多於名勝、重感受多於吃喝,看來人文素養要趕上來,還需要一段時間;或許選錯半日行地點,應往朝陽區建國門商圈鑽。

回到酒店,剛看到中國女排勇奪奧運金牌,人民的亢奮。

2016.8.2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課外活動的目的

上星期寫了一篇學校應推廣跳繩活動,在群組內議論紛紛。

「你太out了,學校的課外活動跟以往完全不同,連棒球也不夠in ,不但有劍擊、欖球、高爾夫球,連冰上曲棍球也有,極多元化,誰還會跳繩。」

「除體育活動外,非洲鼓、茶道、劍道、粵劇,都有。」

「可能資源豐富,很多學校都標榜有四文五語,是課外學韓文、日文呢,學生都哈韓、哈日,追星,課外活動要緊貼潮流,要創新,學生才不覺老土,肯參加。」

「是呀!潮流很重要,幾年前韓潮初襲,我校已組學習團到首爾,說是看三星科技,遠早過推STEM,不過只在陳列室兜了一圈。」

一輪搶白,幾近無言以對。
又提出問題:在課外活動上,學校的教育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推該項活動?

是提供多元化的活動以供學生選擇,擴濶認識?
是建基在學校某些強項,如附近有草地,某老師擅打非洲鼓?
是學校資源豐富,可購置高價器材,並展示與別不同的特色?
是優生的拔尖活動,其他學校學生望塵莫及?

我的想法很簡單,是回歸基本,跳繩是很便宜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負擔得起,更重要的是全校師生都可參與,可一齊跳,又有足夠的帶氧運動量,更可結合班級經營。設計及推動得宜,就不會沒動機。

曾到國內評鑑學校德育項目,在哈爾濱的一所中學,近千位同學在小息及午飯時間,在操場一同練習跳大繩,場面震撼,學生們活力充沛,笑容滿面,翻騰跳躍,互相支援提點。

校長說這是學校特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項目。

2016.8.18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

學校應推廣跳繩活動

香港隊在「世界跳繩錦標賽」取得27金、26銀、26銅的優異成績,令人振奮;而且冠軍遍及個人花式、四人交互繩速度跳接力賽,及十五人的世界表演盃,確是驚人成就。

傳來的片段,年青小伙子們活力十足、翻滾跳躍,在繩圈中交义穿插,飛快躍動,在四人四段四十五秒內,竟做出連跳671下的世界紀錄,毫無瑕疵,嘆為觀止。期間隊友們默契十足,互相支援,外圍教練隊友不停鼓勵打氣,那一份堅持和毅力,真厲害。

跳繩運動不是奧運項目,沒有龐大的商業機構贊助,運動員非但沒金錢利益,還要自掏兩萬元作機票和食宿,支撑住的,是興趣和樂趣,堅毅與恆心。

跳繩活動,極值得在學校推廣,活動不需昂貴器材,且運動量大,形式多樣化,個人、雙人、小組、班級以至全校;由充滿創意的個人花式,到強調規律的大型集體繩操都可以,又便宜、又高量,有比賽意識,又有團隊動力。

跳繩亦是一項極佳的班級經營活動,能讓不同才華的同學各展所長,花式和玩法都可各自設計,又可以結合舞蹈和音樂,展示和表演都好看耐看,可建立班內團隊精神,互相比併時又會有身體接觸和衝突。

美國學者Richard Sagor曾做了一個有關街頭滑板仔為何肯苦練的動機研究,得出板仔群體持續努力的因素:要不斷進步,感得自己有潛能、會成功,有自豪感和團隊歸屬感。

推廣跳繩作班級經營活動應是異曲同工。

要重燃失去學習動機學生的心火,也是Sagor所提的幾個因素。

2016.8.1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游泳的體驗

打了四十年壁球,可能要被迫放棄了。

前兩年不甘心,想打好些,以跑步加強耐力,腿傷加劇。今年傷了三次,屈右膝就痛,不但上下樓梯有麻煩,走平路也一拐一拐。對此頗有經驗,只要停玩,疼痛自會減輕消退,又可重拾球拍,不過自我痊癒的時間愈來愈長,這次超過一個月了

友人都勸喻不要任性,是停做劇烈運動的時候了,應改去游泳,有利康復。

二十多歲才習泳,當時很努力,目標明確,四種泳式也學懂,游到一定距離。任何運動,都要持續練習,才恆久,總覺得游泳太悶,不及打壁球過程中的趣味,也就只選在炎夏下水,嬉玩多於練習。

迫不得已,今夏 也就戴上泳帽泳鏡,以游泳作鍛練,並設訂目標,要游多久多長。眼看身畔不同年紀的男女泳客,泳姿美妙,來去自如,動輒游二、三十個塘,面不改容。我自慚形穢,且不慣帶泳鏡,總覺得有點束縛,游二十分鐘已想放棄,常不能達標,有點氣餒。

想一想,這不是辦法,也就不訂目標,不理別人,拋開束縛,自游其樂;怎知反而舒暢起來,游得更久更遠。

又有點聯想,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期望學生能有精準目標,又可相互比併,成功的、達標的自然可喜,落後的、氣餒的又會否大受打擊,抗拒再嘗試。

學生能終身學習、持續學習,不是靠比併指標,而是在學習中尋到樂趣,肯追求意義。

近來推行自主學習,策略之一是要自訂目標,這些策略要如何理解,上述體驗或有點啟示。

2016.8.0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