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程角度看中史科

原來二十年來,經歷了教改高峰期,新高中衝擊,中史科課程一直沒有改變。

可能在學校內,凡提到重整、改動、增删課程內容及學科知識,都引起爭論,多是為保衛學科的「地位」而發聲,都大聲疾呼學科的價值及重要性,更覺得科目不受重視,被邊緣化、矮化之類,最好就是全校必修,大增課時,由中一起打好基礎,一直讀至中六,考好大學入學試,繼續進修鑽研;卻鮮有較宏觀的看在科技發達、知識爆炸的年代,學生的學習應如何適應。

社會不斷發展,學生在學校應學什麼一直在變。早於1939年,Harold Benjamin杜撰的故事,談劍齒虎課程(saber-tooth curriculum),明喻了課程不能抱殘守缺,不斷轉變是必然的。這幾年的課程文件,更強調學會學習,培育共通能力,推行自主學習等等,已說明「授之以漁」的道理。

我沒修讀中史科,也就沒有歷史知識如何蘊藏豐富的枷鎖,「朝代興替、治亂興衰、遠古文化、偉大發明」等知識,都從小學、課外閱讀、遊歷體驗中得來,也不錯。

所以,從課程發展角度看,把大量知識統整是理所當然,「詳近略遠、古今並重」都是簡化了的口號,概括增加或删減的課程內容,無爭辯意義,真正值得討論的是想學生在這科學到什麼?是要對歷史事件的細節記得滾瓜爛熟,能娓娓道來?是要掌握各歷史事件的共通概念,以古鑑今?還是要植入愛國觀,服膺於專制、或批判帝制,鼓取共和?還有......

探討如何在有限課時內,學得有效有趣,使學生不離棄這科,更為重要。

2016.9.2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功課政策

明報記者查詢小學功課政策,並作深入報道,得悉起碼有十五間小學改變措施,為學生減壓,是一個很好的新氣象。

學校的政策都各有特點。

有從功課的質量上檢討,質疑太多抄寫及填答工作紙式的功課的效能,改為著重閱續及自主學習,甚至鼓勵多做運動。

有從課程着手,改變時間表,上午學習,下午都是聯課活動,包括各類科學專題探究,做小實驗,砌砌模型、機械人,及參加各類新穎課外及體育活動、興趣班等,學校學習因而變得更多姿采。學生有時亦喜歡校外參訪等體驗,是極好的另類學習。

對老師來說,帶領及設計這些創新活動或功課殊不容易,因沒有成規,不似改簿,要就每項活動的趣味性、歡迎程度,以至所產生的作用有準確估判,才有效果,不過設計活動,老師也感到興奮,遠沒坐下改幾小時抄寫式功課般沈
悶。

亦有為了給多點空間學生,功課都不用回家做,在上學的時段中完成,既有教師輔導,回家又有更多與家人互動相處,不是被督促抄寫填字計數。

家長總有些傳統觀念,以為子女能坐定定,專注完成學校發下的大量用紙筆的功課就是乖和好,成績也會出色。在較傳统的學與教模式及考核中,這不是錯覺,亦確有孩子能受這種方式學習而得到成功,但大部份孩子都期望學得愉悅、有趣。

相信不至十五間小學有改變傳统功課政策,亦有更多是因應新時代的能力要求,及孩子的

習性而推行各類學習活動,也是專業教師的自主表現。

2016.9.1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令人振奮的一晚

星期日晚一直待在電視機前,徹夜不眠,看點票,心情跌宕起伏。

要站著等三小時多,到凌晨二時,才能投下一票的太古城選民,能不令人感動。市民未有因議會功能不斷被誣
低眨而心淡,放棄投票,反而積極表態。

無論中央及港府如何加壓,痛罵議員「拉布」,拖垮議會,竟還在投票時,利用傳媒電
,指點投票,摧毁「公平、公正、中立」等核心價值,但市民仍選擇送他們進議會,都明白當議會是被操控時,我們要作出的無聲抗議。

朱凱迪高票當選神話,令人振奮。就只在網上籌措幾十萬元經費,一步一腳印,用真誠、行公義,和平理性揭貪腐,身體力行找證據,不怕強權威迫、不懼黑幫恐嚇,較那些「憑上契」、用「蛇
𪗋稯餅」,利誘市民的當選者,不知高尚多少倍。

原一直憂慮,泛民陣營難於協調,加上激進、本土等介入競爭,只會分薄票數,令慣於操控配票的更有利,而守不住關鍵的二十四議席,怎知竟奪得三十席,放下心頭大石,只期望爭民主公義真普選,為民生的,能放下矛盾攻訐,同心協力。

最遺憾的,是在議會內極度用心勤力,為市民奮鬥打拚的資深議員李卓人、何秀蘭落選,或者,世代交替,求變是千古不易的道理。

經歷多次選舉,泛民選民都精明俐落,看形勢而自行策略性投票,務要保住有否決權的關鍵議席,其實不太受配票計劃影響。

我是新界東選民,九席中,仍保住䢖制與非建制三、六之比,不負最民主選區的美名。

恭賀教育界葉建源連任,繼續以專業理性,堅持民主公義的精神,為教師及學生,在議會內發聲

2016.09.08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女排與團隊經營

中國女排奪冠,網上流傳分析新舊女排致勝原因。

其中一個分別,是舊女排屬中央管理體制、因嚴守紀律而成功;隨後多年,僵化保守制度導至一蹶不振。新女排是在市場機制下,可重金禮聘郎平,並放手讓其統領,除選取隊員外,更從美國引入專業體能及醫療團隊,是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運行規律的成果。

舊女排技術要求高,訓練嚴苛,一絲不茍,教練都蹦緊臉,嚴詞斥駡,隊員都如履薄冰,心情沉重;郎平麾下,多了關懷慈愛,照顧隊員情緒,像一個大家庭,並強調團隊協作,互相激勵支援的精神。

從女排看學校教育,也有近似之處。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的成功,都以公開試成績作衝量,灌輸內容,苦讀操練補課,瀕密測考競爭比併,是致勝之道;久而久之,學生與教師都自然以考試為本,學校的學習規律都以測考為優先,其他一切要讓路,這種文化一養成,校內持份者因競爭而變得自私,都較功利性看學校的其他活動,有沒有立即提升成績而判斷存廢。

近年教育資源豐富,多了很多改變,有多元化的體藝活動,有帶服務性質的體驗,有國內外交流學習,學習生活確實多了姿釆,但課堂學習的相互支援,班內團隊精神有否改變、成績落後學生如何受對待呢?

在教師培訓講座上,都常提到學校裏,團隊經營的重要,不只是說教師,而是要團結學生,經營班級班組。不過,有部份教師不以為然,認為成績較差的第三組別學生才需班級經營,遂有感而發

2016.09.01 原文刋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