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用語的轉變

資訉科技發達,電子教學潮流,不可逆轉。
以往的工作,都在探究有效教學,幾年前曾參與電子教科書的研發,也是想知資訉科技如何促進學習。當時觀了好幾課,都是硬件問題,不夠機用及網絡涵蓋等影響教學流暢性及進度,基本上未去到教學效能的探索。

近月,連續觀了多課電子課堂教學, 學校硬件設備優良,一人一機,同步上網暢順,教師與大部份學生都能掌握各軟件及資料儲存平台的應用。學生上課都跟指示、專注,想完成老師的指示。

在此,先不探討電子課堂是否有效,談簡單觀察。
一是課堂用語(classroom language )
的轉變,聽得最多的不是close your bookturn to P.36,..都變成lower the screen, go to goggle site, use padlet, write your responses,學生都只在𨫡盤上猛按;不再用paid attention, listen, look at me, 眼都只盯著熒幕,手不斷再掃,像在自主學習。Discuss your answers 時不用出聲,都在按鍵,與在whatsapp群組上你一句、我一句的在交流一樣。

四人的分組不是圍坐,是平排的,方便教師在課室後面監察學生電腦上的畫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眼神可不大交流,但都在學習。

我所觀的電子課都不算好課,好課與教材的選取與輸入、引導問題的層次、學習策略的恰當使用,以至是否達標等,但學生都在參與。

只在想:以往常強調的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演員」的某些質素,如講解清晰、說話抑揚頓挫,能吸引學生注意,以及如何在黑板上組織、整理資料等,都可能漸漸失去其作用。

或者,一個不善用語言表達,不喜望着別人說話的「宅男」教師,也不一定失效。
2016.4.2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被數據淹死

上星期六,召集了十多位舊學生(都是資深教師),做點專業交流,要就這三、兩年學校狀況、教學行動,作分享和展示,一談就是三、四小時,很有意思。

我提了幾個討論方向,都是針對學校現行最熱門的學校改進及教學行為,一是資訉科技高速發展,人人都談大數據,學校也不例外,這些數據如何有助教學?二是教學新
𨠫推行的實況,哪些是有效而持續的?三是大量不同形教師發展及培訓,實際上教師最需要什麼,和到現階段,什麼才是較有意義、有作用的培訓?四是學校的發展計劃,是否真正校本、有憑証和針對學校內教師最關注的問題而撰寫?

先談數據的作用。
我把數據的功能分為:作為記錄以方便行政及管理上的問責及被問責;作為展示、監控及評核教師及學生的表現;及指引(inform) 下一步 教學的作用。
學生中有對資訊科技和電子教學非常熟悉,都說可搜集的數據已鋪天蓋地。除WEBSAMS,又有eClass及其他軟件,學校又可聘專人作軟硬件支援,想要什麼數據都做到。

他們提了一個學生點名的例子:嘟咭、按ipad,一個制就可記錄及知道學生每堂、每日、每星期、每年的出席、缺席、遲到、理由、應否罰、罰什麼,比以往人手點名垂詢快得多、知得多。管理層尤其興奮,必修、選修、課外活動、校外體驗一一記錄,即時可連繫家長手機,被知會,又可設計面談記錄,跟進了什麼,想起也興奮。還有. . . . . .

教師只是不停按鍵、入字母及數字,都被數據淹死。
2016.4.14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卓越教學領導

《見微集》653期寫了〈自主學習答客問() 〉,今期應詳細續答,但因理監事選舉關係,停寫了兩期,只好暫停有關課題。其他都是問推行自主學習與教學成效、學習能力及考評等非常好的問題,值得探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應不是直接針對考試內容而設計的策略,而成績並不容易歸因於自主學習或其中某些元素,除非是內地式的自主學習,其預習、導學、展示、檢測都全與測考的學習內容相關;所以難以我們習慣的傳統考核以引證推行的自主學習是否有效,確實要設計另類評核模式,而又要有高信度和效度,以分辨學生優次,絕不容易,甚至是考評與目標錯配。此亦是進步主義,祟尚個人發展,鼓勵自主,與傳統標準化,數字問責的教育觀點的長期矛盾。

今期想從較宏觀角度,談如何培育卓越教學領導,緣於本學年開始在香港敎育學院工作,既教中層管理教師,又有年青的一年級本科生,有更新的教學體驗,及在政策及教學新猷上做點硏究探索,準備了兩個系列的教學領導培訓,都是三小時講座及六小時工作坊,小學於30/414/5、而中學則於7/5 4/6舉行,詳情已傳真到學校,在此 ,談談想法。

近十多年,教改課改新猷頻出,教學交流及分享頻繁,科技高速發展,教學點子層出不窮,你抄我擇,人有我有,很多時,新行動未能好好轉移及沈澱,原有的好行為卻棄如敝履,連嬰兒都隨洗澡水倒掉,不得不仔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需要的學校改進,和有實效的教學行動,歸根究抵,學校前線教師的專業領導才是最重要,也就辦一次教學專業交流

卓越教學領導,不是指尋找課程設計專家、教研專才、超級教師、或一套教學及管理準則,而是要在學校內,培育一組教學領導,有共同目標、專業語言,在同一頻道上進行 學校改進,做實質有助有利學生的教育及教學行為。

校內的專業領導社群,要有相當的學理知識,肯研讀;有視野,多觀察,對從上而下的政策,外在環境轉變,包括高速的科技發展、社會要求,有準確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識、視野、新猷、行動,連繫至學校的情境與狀况、校內學生的水平及差異、教師的能量、多元的課程及教學,有針對性目標的進行教學改進。

卓越教學領導,是要把 教學專業掌握在自己的領導社羣中,知所為而為,知所不為而不為,而不是隨着別人的指揮棒氹氹轉,這樣,校內的領導社群就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在探究及評鑑各項教學行動上。
在這個課題上,將會談及:
          (一)在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下,各類與教育或學校相關的數據及資訊充斥,大至跨國比較的PISA數據,中至校內APASO的表現、DSE的成績,小至每班的出席率、學科成績,以至個別學生的輔導記錄,都好像不可或缺,這些數據或資訊知識要如何解讀和分析,而究竟是應用放於管理、教學、還是問責上,哪些數據才真正提供教學回饋及指引(inform)教學,領導社羣在這些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上要有所掌握,才可以把知識變為智慧資產(intellectual capital) ,胡亂收集及誤用數據資料,教師疲於奔命,勞而無功,是負資產。

()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已十多年,從聽講座、工作坊、聯校教師日、校內外教學分享、國內外觀察交流、校外専業支援,林林總總,到現階段,甚麼目標和形式的校本教師才有作用及能延續。

() e-learning的發展確實無可抗拒,但如何恰當運用資訊科技以達至有效教學或學習,仍有極大的空間作探索,而不只是學生能用BYOD上課,或發明多少個教學軟件,或製作、發現了多少條教學影片、報表。
() 作為卓越教學領導,教改課改的理念原則,以至策略新猷都要深入討論,無論理念原則如何浪漫動聽,但是否適合本校學生及教師,包括推行的目標、時機及策略,不能被非專業化 (de-professionalized)
                                                                                                                                                                        (卓越教學領導之一)
2016.4.11       原文刊於教協報〈見微集



感謝技術工人

家中電器相繼失靈,終在上周末,乖乖的躭在家中,靜候修理技工到來。

最先到的是修理洗衣機、一位二十出頭的年青技工,斯文有禮,就像仍在書院就讀的大學生。一進門,手爽脚快,把機門拆下,整部拖出,逐點檢查,邊問:用什麼洗粉,有否跟比例,多用那個程序,有沒有用乾衣.....

我對家居事務全不在意,梘粉梘液,熱水冷水,程序先後,一竅不通,只懂常按那一兩個製,答不上,頗尷尬。年青人很有耐性,逐一解釋在做什麼,出水喉有否梗塞,入水喉是否漏水,又運行試機,提我要注意的細節。完工後還原一切才離開。

分體冷氣機壞了三個月,要搭棚修理,我一直遲疑,怕危險。來的是三位工人,
身材瘦削,卻俐落敏捷,兩人綁好安全帶,從窗口跨出,帶上電鑽,找到落腳點,一邊討論棚架應如何設計,一邊吩咐助手傳上八呎還是十呎,粗點還是幼點,筆直還是不怕彎曲的,看來是一大紥粗幼長短不一的的什亂竹枝。不夠一小時,已搭好一個非常安全紥實的棚架、連我也敢跨出去,還鋪上厚厚的大膠布,拍上一張戶外工作的紀錄照片,技術高超,使我嘆為觀止,由衷佩服。

搭棚的一離開,修理冷氣的兩位技工已到,師父繋上安全帶,爬上棚架,一內一外,互相呼應,就這樣工作了兩小時多,還說不好意思,阻我午飯。

在學校,只看重成績優異,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其實大部份陪「精英」同學讀書考試的,都有不同才華,在不同行業和工作有成就,作貢獻。

衷心感謝各位技術工人。

2016.4.07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