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要畫圖的家課

球友有一孫兒,原在國際幼稚園就讀,愛閱圖書,學習頗自由自主,父母想他學好中文,今年轉去一間口碑不錯的地區津貼小學。 

一天,孫兒做家課,工作紙上其中一項,是要繪上十種陸上交通工具,很快完成,都是大小不同的長方形配兩個車輪。

爺:這算做完功課?
孫:是呀!快些做完可玩,看書、打機。
爺:要畫十種交通工具喎!
孫:都差不多,是一個箱載人,側看兩個轆。我不喜歡畫,花時間呢。
爺:但你懂分巴士、貨車、小巴、私家車、電車.....
孫:識,返幼稚園時坐爸爸車,媽一直在耳邊說,日日聽。我不想畫。
爺無言以對,問我應否強迫孫兒畫。

我貼在學生群組(都是資深教師)上討論。

「這是小一頗標準的家課,學生都樂意畫,有些畫得很漂亮,還塗上顏色。」
「對呀!小一家課可多元化,又寫又畫,不悶,有時有點創作呢。」
「這個學生也挺反叛,不畫怎知他是否學到。」
「不過如果要知是否學到,文圖配對就快而準。」
「真要想想學習目標是什麼?是畫畫、認字、還是認識交通工具。」
「想深一層,真係唔駛教和做功課都識,是學生已有的前設知識。」
這確是教學上處理學習差異的問題。不過,我最想知道,是教師改家課時的反應:是大大的一個交叉?咁懶?還是會追尋為何學生有此表現?

2019.11.1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也談教師專業發展活動

多年從事教師培育及學校改進工作,也談點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

在大學授課,學生主動修讀,為資格資歷而認真學習,但學院知識能否、會否應用於實踐上,因學員而異,更多教學方式只是受個人經驗,及學校的教學文化及習慣規範。

每次要在研討會作講者,都有點躊躇,怕效果不彰,花去教師寶貴學習時間。因為受眾在知識、經驗、需求都有差異,內容難令參與者都滿意。講者或滿腹經綸、或風趣幽默、或深有啟發,聽後可能如過眼雲煙,沒實踐空間及機會,知識亦難於延續儲存。

愛把演講內容化成文章,惜教師教學工作繁重,看powerpoint 比讀文簡單,學習也難於深化。

有具體目標的工作坊較受歡迎,教師都希望有模版(template),烹飪書(cookbook)式教學支援,可惜又因為沒結合情境(not in context) ,包括理解學科知識應如何教、及學生習性而濫用。

以專業支援人員角色,到校與前線教師共同協作、研發課程教材、設計教學活動、觀課、評課等,教師專業成長的效果最顯著,尤其是協作項目是較長期、聚焦課堂教學、針對校情、及學生需要。

上述經驗與韓孝述兄引述經合組織(OECD)發表二0一八年的「教與學國際調查」結果近似:有效的專業發展活動,為期不能過短,教學實踐要跟進,且要因校制宜,推行校本改進計劃。
2019.10.3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推行自主學習下一階段

推行自主學習已是第三個循環了。

在此再整理一次,希望能為教師理順脈胳,知所為而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套規範、機械式的學習任務,應是學習者對某些現象、事物産生好奇和興趣,想尋找答案而主動追求知識,希望能掌握及理解知識的連繋,進而鑽研難題,反覆思考,悟出道理,在歷程中,有強烈的滿足感,會鍥而不捨,尋求更高層次的學習。一個愛上閱讀的人,不會一月內讀完十本書就停,會不斷追求閱讀的樂趣;一個沈迷於科研的學習者,其滿足感不是考試高分,而是在專題科探中,不斷探索,解決難題,享受成功後的感悟

可惜,在推行自主學習時,受規劃策略及表現指標的限制,總以為要有些形式,能量化的行動,才容易理解;因此,教師常希望有藥單,照單執藥。

在大部份的小學,都選了自我調適學習(self regulated learning)理論內的某些項目,如自訂目標、思維十三式、自評、互評、反思,就認為是推行自主學習了。作初步實踐,無可厚非,但這種機械式推行,很快就沉悶,千篇一律,與提升學習興趣和自主性關係不大。
再推行時,還是要回歸基本,考慮如何備好一單元的課,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透過預習提升動機、如何提供尋找及組織資料的機會,如何總結和扣緊所學到的,及不斷引導學生作延伸思考。

 2019.10.03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中秋夜

中秋夜,理應響應呼籲,上獅子山頭,組人鍊,喊五大訴求。惜膝傷難癒,暗忖上山容易落山難,只好卻步。

雖被威權政府,靠警黑打壓,不斷恐嚇,我們這些堅韌的「和理非」,仍會持續抗爭,誓不罷休。

得悉市民在各公園賞月之餘,仍會「和你拖、抗警暴」,也就信步走至沙田公園。忽傳來「加油」聲,市民都聚在廣場外,坐上百步梯,喊齊上齊落。急急找過位置,喊口號、唱唱歌,等connect

環顧坐滿梯級的抗爭者,老中青皆有,年青同學,老年伴侶,更有三代同堂,兩對夫婦帶著四名孩子,都乖乖的坐著。

也不知是誰組織,領叫抗爭口號,此起彼落,悲憤激情,從不間斷,足有三小時。觀星筆或打上天幕,圖案悅目,或打下廣場地上,小孩們都爭相腳踏激光,歡聲處處。致命武器?真荒謬。

卡通音樂聲起,小孩、年輕人,以至銀髪族,都在廣場跑動,捐人肉隧道,撃掌互勵,活力十足,邊跑又邊喊口號,高唱改編歌,我聽不懂,是年輕抗爭者們的默契。

突然,有暫停手勢,音樂起,竟全場肅立,齊唱<願榮光歸香港>,響徹雲霄,身旁大叔,匆忙展示歌詞,與太太及兒媳竭力跟唱,雖走板荒腔,卻悲傷激昂,感動。

這些情景,邪惡政權不會看、不願看,卻享受被暴警簇擁,到安老院找不懂溝通的對話。

2019.9.19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自主學習2.0

最近仍收到學校邀請,就自主學習這課題作講座。如作為三年學校計劃的關注事項,自主學習已是第三個循環了。

我在此再整理及總結一次,希望能為仍在為如何推行及延續自主學習而煩惱的教師,理順脈胳,知所為而為,姑且名為自主學習2.0

自教協報627期開始,在本欄寫了自主學習的三個系列,已提出自主學習在香港推行的三個粗略取向:一是源於自我調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SRL) 的理念, 卻以結構式訓練學習技巧及思維培育的形式出現;二是有校長及教師到過內地參觀杜郎口、思源等中學後,模仿引入的自主學習;三是因資訊科技發達,學與教都產生巨大變化的電子學習(e-learning),即學習已不只在課堂上課時間才進行的額外(自主)學習。中、小學在推行時,取向的重點不一樣,學科的特性亦主導某類取向,而取向亦會重疊,不是互相排斥、非一則二。

在此,我先闡述什麼才是我認為的自主學習。它不是一套規範、機械式的行為,是學習者對某些現象、事物産生好奇和濃厚興趣,想尋找答案而主動追求知識,希望能掌握及理解知識的連繋,進而鑽研難題,反覆思考,悟出道理,在歷程中,有強烈的學習滿足感,更會鍥而不捨,尋求更高層次的學習。所以,一個愛上閱讀的自主學習者,不會一月內讀完十本書就停,會不斷追求閱讀的樂趣;一個沈迷於科研的自主學習者,不會因在考試中奪得高分就滿足,他們只會在專題科探中,不斷探索,解決難題,享受成功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單來說,自主學習一定建立在動機和興趣上,就像剛共同生活的新婚夫婦,努力透過網上資訊學煮美食;或喜歡旅遊的教師,會花大量時間,搜集資料,左秤右度,設計性價比最高的行程。

動機和興趣,也就是最基本的學習元素,不是被動、被迫的學習;自己喜歡的,會主動學的,自主性就強;靠考試和奬勵才學習的,自主性其實較低。道理就是如此簡單
循這個觀點看,要量度推行自主學習的成效就不容易了。它不同用某一種教學法、教學語言、班級組合,透過考試得出分數上的差異,而得出有顯證(visible)的學習。

可惜,在推行自主學習時,因要應付學校的三年發展計劃,又受規劃策略及表現指標的限制,以為總要有些有形式,能量化的行動,才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因.此,在未對自主學習的理念有深刻的認識時,只能期望有藥方,照單執藥,用幾多碗水,煲多久。

所以,大部份的小學,都選了SRL理論內的某些項目,如自訂目標、自學、自評互評、反思,就認為是推行自主學習了。作初步實踐,無可厚非,有些因認識不深,有些是錯誤跟從,但之後如何走、才去蕪存菁,下期再續。
                                                                                                   (自主學習2.0之一)
2019.9.23 原文刊於698期教協報<見微集>


用教育良知引導學生

開學了。大部分教師都帶着最大的憂傷開展工作。

這個夏天,我們經歷了慘烈的自由民主抗爭路,在麻木不仁、縱警濫暴的政權下,這條苦路仍要堅持走下去。

教育局領導卻唯恐護警不力,大力宣傳欺凌,弄巧反拙。更荒謬的是,竟指引教師答學生詢問相關問題時說不知道。

學生們是人,有生命,會思想,上學遇到不合作運動、讀到新聞、看到視屏的暴力事件,7.21 白衣人、8.31暴警無差別痛毆列車上市民,至頭破血流、跪地求饒,都好奇,想尋真相,怎能「不知道」?面對如此自欺欺人、貽笑大方的建議,能不悲哀!高調胡取創新創意、高階思維,骨子裏是鴕鳥及愚民教育的擁抱者,要製造不用思考,不提意見,靠攏權勢才有飯吃的順民。

教師們,用我們的教育良知,好好引導學生。

其實,香港的年輕人非常了不起。多次民間記者會,出鏡者都彬彬有禮,講詞有理有據,中英兼擅,答問凖確得體,不迴避、不務虛;中學生的罷課記招,更令人讚嘆。因為他們都真誠坦率,堅持爭取公義、自由。

反看官方記招,眼神閃爍,偷換概念,公然隱瞞,託詞詭辯;誰是誰非,怎逃得過人民雪亮的眼睛。

更大規模的濫捕毒打,是威權者製造白色恐佈,要剝奪人民免於恐懼,表達自由的權利。
堅持下去!學生們、教師們、香港人們、加油。

 2019.9.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暴雨下的集會遊行

以往幾次百萬人大遊行,天公微笑放晴。星期六教協遊行,及星期日民陣集會,上天哭得厲害。

遊行還好,路較短,可移動,大雨滂沱中,教師守護下一代、為良知發聲的呼喊,清晰可聞,沿途年青學生攜著感激老師紙牌,一直鞠躬,很感動。

早一個小時到維園,已密麻麻站滿集會者,三時左右,暴雨傾盆,持續兩個多小時,身旁有把嬰兒繫在胸前的母親、有緊緊靠在一起,共用一傘的白髪夫婦、年青伴侶、落單女孩,人人都渾身濕透,此情此境,打傘根本沒用,雨水都從旁人的傘邊瀉下,最體貼、把傘舉得越高的人越狼狽。台上傳來急速而不間斷的、是需急救者到那區的呼籲。

人人都沒怨言,堅毅的眼神,驚人的耐性,叫出市民的五大訴求,被大雨淋了三個多小時,以蟻速移近出口,才看到擠入會場的市民連綿不絕。

大家都知道,相比被拉、被捕、被槍傷、被虐打、受侮辱,犧牲前途、甚至生命的大群年輕抗爭者,我們的付出微不足道。

厚顏無恥、麻木不仁的政權,從沒到過現場,聽人民的呼喊,根本完全體會不到抗爭者高尚的意志、對自由、民主無私的追求。

特首公然責駡抗爭者為非持份者,對香港經濟無貢獻,是最恐佈、無良知、沒人性的思維。與歧視弱勢社群、掃走所謂低端人口的獨裁政權如出一轍。

2019.8.2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繼續同行

<反逃犯條例>行動以來,沒缺任何一次集會及遊行,是堅定支持者,和理非一族。雖然常強調只有抗爭才有希望,基本上是悲觀派,只不過從心出發,積極參與,保守自己相信的核心價值。

凡政府有記招,都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會接納某些很中性、合大部分民意的訴求;這樣,行動就不會持續升級,可避免更多的暴力和犠牲,次次失望。

到過抗爭前線的朋友都很心痛,知道這些激進年輕人是很率直,沒機心的。他們有共同信念,期望行動得到成果。近日的三罷及不合作運動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癱瘓香港一天;明乎此,一切阻人上班、破壞秩序、堵塞交通等等擾民行為也就出現,他們多會一邊道歉、一邊繼續阻礙,因認為這樣才有效迫使政府回應訴求,不同路的人不以為然,衝突打罵才頻生。

早期就地取材建路障,衝擊立法行政機構、警署等等都是雞蛋撼高牆,反權威的抗爭,及後更多警暴濫捕,黑勢力橫行,導至遍地開花,潮水快閃、前仆後繼的抗警行為,已是警民互相仇恨的結果。

八月五日記招,亂扣帽子、危言聳聽、加持警暴,為日後大搜捕、嚴控傳媒、揪所謂黑手做準備,視人民如草芥。靠槍桿子的獨裁政權,終於肆無忌憚,露出狐狸尾巴,最猙獰的一面。

繼續與抗爭者同行,堅持下去。
2018.8.8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風蕭蕭兮易水寒

和很多朋友一樣,參與了每一次的<反逃犯條例>遊行,學生們都擔心我做了手術的膝蓋能否承擔,且看來政權不會退讓,沒希望,徒勞無益

沒事,會一直走下去,想法很簡單,民主自由的價值,不能不奮鬥,有人说過,不是因有希望才抗爭,是堅持抗爭才有希望。我是「和理非」一族,也只能默默的走。

7.21 遊行完,見大量年輕人留在夏𢡱道、政總前,一身「保護性」裝備,在待著;回走謝斐道,人羣仍湧前,梯底路旁,瘦弱年輕人都慢慢變身,纏上黑頭布,戴上黑口罩,只餘一對堅決茫然的眼睛,準備上戰場,受打受拉,為理想而犠牲,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肅殺,看着他們,無比心痛,淚如泉湧下。這是我最驚恐傷痛的一夜,幸好暫時示威者都可全身而退。

我仍很天真,多次遊行後,情緒低落,睡不穩,迷迷糊糊時,總以為特首晨早開記招,會具體回應訴求。現實上,每次見傳媒,都令我們感到更憤慨,連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這個非常合情合理的要求,都不斷堅拒。大家都明白,這只不過是要力撐警方鎮壓6.12 衝撃的行動,所做的承諾,否則就是出賣他們。

怎知事情發展到現在,更多次陷警方於不義,元朗暴打市民事件,已到人神共憤。
只有崩壞、民心盡失的政權,才靠軍警鎮壓統治。

天估我城。
2019.7.2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一定與你們同行

六月圍城,幾百萬人次的和平遊行,汗濕透了,聲喊啞了,撼不動跋扈專橫的政權。

成千上萬的評論和報導,涙流乾了,心破碎了,改不了僵化獨斷的制度
失去了的生命,也喚不醒麻木不仁的當權者,回應人民的訴求。

7.1衝擊,是在絕望下向專橫政權的最终抗議,用牢獄之苦換來的塗鴉,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對制度暴力的有力控訴;孩子們的哭訴,是用血淚、生命換來的話語權;確實沒有暴徒,只有暴政。

記得6.12 那天,去集會。人太多,留在添馬公園,剛在物資補給站旁,學生立即遞上口罩,說要好好保護自己。三時多,氣氛非常緊張,年輕人髙叫下面打仗了,烽火台傳來訊息,長雨傘、眼罩、生理鹽水,急救藥品....學生組成人鏈,傳送物資,眼前都是俊朗、善良、純真、心焦的年輕人,景象感人,我的眼淚卻不斷流,心很痛:「打什麼仗?全是去送打送死、止血止痛的保護性物品。單在公園邊站崗閒聊的一列警察,全身穿皮革,鑲滿金屬釘,對比實在太強烈。」誰才會用暴力?

音樂人藍奕邦的創作歌曲<六月>,聽過看過的無不動容,澘然淚下。影片上,猙獰的權貴,惡氣騰騰的在毒罵,為尊貴殿堂痛心;惶恐而堅定的孩子們,卻要為維護信念、公義而犧牲生命、前途。

孩子們,一定與你們同行。
 2019.7.11

專業學習社群的成長

這幾年,組合了三間小學,二十多位教師,開展了中文科的學習支援,經歷了共同備課、觀課及回饋的完整歷程。因連續跟進三年,也談談專業學習社群如何成長

最初,教師們都很努力去尋找方法及活動,以符合流行的「創新」學習。例如,為展示有實踐自主學習,都想法植入有規範的學習形式,如預習工作紙、自訂目標、自評互評等等;在討論過程中,漸漸發現這些形式原來與學習目標無相關,又不見得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更不能誘發其內在動機,起自我探索追求知識的作用。

之後,我們擱下這些框架,及教科書的束縛,也卸下了強迫學生用指定文法語句的包袱;回歸基本,好好探討整個單元如何學得有效。討論變得熱烈,從學什麼、如何提升動機,輸入學習材料的質量,如何剪裁整理,學習策略應如何鋪排,何時讓展示學習成果,期望有什麼產出?

課堂活起來,學生都喜歡上課,搶著參與學習活動,主動作文,不視為苦事,寫得又好又多,互相傳閱學習。

做教學回饋時,我們有共同的專業語言,很容易就掌握什麼學習內容或能力和何教或學(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道理,而教學設計更要符合學生的能力及特牲

常認為,共同備課的作用,不是備一堂理想完美,可供評比的優異示範課,而是參與老師專業能量、信心、信念的持續提升。
 2019.6.27


自主學習沒一套統一策略

過往四年,在教育大學,參與了卓越教學發展中心的一個項目,連續三年,組合了三、四所小學,以自主學習為主題,在中文科如何推行,我訂下的目標,不是只透過備課,而設計一節自主學習的好課,更重要是建立一個學習社群,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量,包括知識及策略,知所為而為。

以下是小總結:

(一)自主學習沒一套統一策略

學校的關注事項,多不是盤點(stock take) 學校情況而訂立的,多是為回應教改或外評,例如早期的四個關鍵項目、提問策略、合作學習、以至較後期的如何照顧個別差異、自主學習、電子教學,到STEM等等,不是自發,也就沒有擁有權(ownership) ,只想要推行餐單(menu),依樣畫葫蘆。當支援者沒有對有效教學及課堂效能有通盤的理解,也就只能因應要求,提供所謂具體做法,例如推合作學習,就要有「高中中低能力分組,分配角色,抽韱答問,think pair share……」等形式,也不理會所學的內容,是否應要有較多教師輸入,澄清學習上的難點;為了回應所謂缺高階提問,就課課也機械式的應用Bloom's Taxonomy 的目標分類,堂堂也設計綜合、評鑑、解難、以至創造性題目,那就本來學一篇談母愛的文章、也設計突屹的高階題,學習目標與強推的策略也就不匹配(align)

這些早期出現的錯配策略並沒有從中好好總結經驗。我們又在後期盛行的潮流中重蹈覆轍。所以在照顧學習差異上又全部用高、中、低工作紙,推行自主學習又以為一定要有預習工作紙、自訂自標、自擬題目、自我反思、自評互評等項目,又機械性的要求學生填表。這些做法,很多時都勞而小功。

要摒棄推行自主學習的餐單,從備好一單元課為首要任務,花時間討論學習目標是否恰當,如何提升學習動機、如何輸入豐富的學習材料、使學習更生活化生動化,何時要透過提問引導學生,需否讓學生展示機會,學生有否互相學習,及選擇學習任務等等。

在這個基礎上,才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多些學生自我承擔學習的責任,如有否需要課前準備、課後鞏固?資訊科技如影片如何應用?

(二)卸下一定要教甚麼的包袱

這個學習社群都是中文科教師,很努力想教「五感、擬人法、步移法、側面描寫」等等,好像不在一課內不「教懂」這些法是不稱職,也就要求學生作文的每一段,依教師設計的框架填文。其實,教師都認為學生最好肯寫、能寫,自動寫,既然如此,我們的設計,應要令他們很想寫,不是填。況且要教的文法由小學教到中學,為甚麼一定要機械式的教?我沒篇幅在這裏描述我們的教學設計及課堂上的學習,但社群內的三所學校,十五、六位教師,都非常興奮,說從沒見過學生如此樂意作文,和寫那麼多字。教師都覺得太低估學生對他們不能有太低期望。

至於專業學習社群的成長,另篇再述。
                                          (課堂教學效能探究之四)
 2019.6.24


厚顏無恥 跋扈專橫

星期日百萬人頂住酷日,上街遊行反惡法,民意清晰可聞,動人。

翌日,特首說遊行人數非常之多,無可爭議,不過以前也見過,言下之意,是so what, 沒什麼大不了。話鋒一轉,又說有團體支持,有正反意見,不驗證,不看質素,若無其事;管治精英,竟淪落至此種分析思維,痛心。

不但不守承諾辭職,竟說成是要靠她才能帶領管治團體,又吹噓在推動經濟、創科的努力,更念念不忘譴責法官抗惡法,不自省、不反思,厚顏無恥,莫此為甚。

不去理解不斷被政權欺壓,鬱結的年輕人的心情,漠視他們為爭民主公義而犠牲,背後的原因,卻在等待他們耐不住壓抑的燥動行為,就驅動武力,惡形惡相,追究到底;很多市民,看到年輕人手無寸鐵,個子小小,不懼拷打,衝衝衝,心真的很痛。

政權卻像執到寶,一絲蔑笑,開動一切機器,譴責暴力,目的是轉移視線、混淆視聽。其實特首一早已說溜了嘴,說紀律部隊全都支持她,即表示不怕市民群眾,鎮壓的武力在我手上。真不明白香港的主流教育制度怎會教出這種靠軍警的思維。

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面對八分一人口上街抗議,政府肯定引咎辭職,只有這個沒經普選,缺認受性,卻權慾薰心的政權,才如此跋扈專橫。


寫此文,出現的竟是源源不絕的負面四字詞語。
2019.6.13




6月9日上街去

張鋭輝寫三十年前的往事,對抗遺忘,勾起我的回憶。

1989520,響應呼籲,到港大接載同學,只能坐四人的破舊小車,擠上了六、七人,堅定默言,在暴風狂雨下,趕往維園抗議,前後走了三轉,才加入集會,大雨滂沱,涙水汗水混在其中,簌簌而下;五萬市民悲憤莫名,緊握拳頭,狂呼「李鵬下台」,響徹雲霄,此情此景,歷歷在目。

怎也無法原諒以軍隊驅動坦克,用機鎗火砲,鎮壓和平集會,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獨裁政權。

三十年來,六四的一夜,都在維園悼念從不間斷,未能忘懷,也是控訴。

幼時家貧,父為漁市場工人,一家八口,塞縮在板間房內,生活艱苦,還左拼右湊,接濟鄉間更苦的親友,感透了人民的苦難,種下追求民主的烙印。

79年開放,已為人師,十年間,走遍神州大地,尋文化瑰寶,嘗人民疾苦,是心底的愛,不是忽然、諛媚、親權貴的「愛」。

鎗聲震碎了愛。自此,踏上了荊棘滿途的民主路。

儘管路不好走,崎嶇不平,仍堅持和平理性,民主回歸。

確實是太天真,相信一國兩制,原來人大隨時釋法,政權肆意檢控,把持異見的關入牢中。
更甚的,威權政府的官員、代言人、巧言令色、謊言惑眾,已到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

立送中惡法,就是要人人自危,活在無聲的國度中。

69日,上街去。
 2019.5.30 

語文科教學與自主學習的吊詭

在觀課回饋中,數、理,經濟等需要澄清概念及內容的,可以就重點、難點而分析,透過層遞式講解及提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要有較多樣化的資料輸入及聯繫,都可以立即在該課的設計,及教師教法的基礎上微調,提供方法,改善教學。

相對來說,語文科,尤以英語教學,是最困難的,因學生不只是掌握知識,也要展示在讀、寫、說、聽的能力,是需要較長期的沉浸和堅持,不斷的被鼓勵和演練,才有信心學好;教師不是只上好一、兩節課,是要苦心「經營」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從低班養成「想閱讀,不怕說」的習慣。

只觀一、兩節,較難提供即時、合用,又令教師信服的回饋,在很多英文科的課堂上,老師說得多,不斷用流暢的英語解說或發問,而只有個別學生,以單字短句回應,或名為分組討論活動,卻只是共同填寫统一答案的工作紙。這不一定是老師不懂互動式教學,知而難行,原因有四:一是很想努力的教和解,怕學生聽不明;二是以往試問了很多次,學生也答不到,有個別有簡單回應也算不錯了;三是有試過小組討論,也是散散漫漫,沒效果;四是為應付考試,要堂堂操練文法語句。學生上課時,就不斷在聽和抄,填那與紙筆考試雷同的工作紙。

對被觀課的老師,只籠統的建議多點活動、充足輸入,就被視為老生常談。

這兩年有到學校與教師在各科共同設計教學,多因為要推行自主學習。我認為自主學習的前設是引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而較主動學習,對那些機械地課課要填寫自訂目標、自擬題目、自評互評、自我反思等項目很不以為然;要「備好」一堂「活」課,才最重要。

可惜,現實上,教師很難卸下所謂課程框架內容的包袱。舉中文科教學為例,鉅細無遺的解讀字詞後,就要教結構和語法,之後要求學生就教師提供的框架/指引作文,甚至提供大量詞彙,以供選用。教師列明寫記敍文的各段要求:第一般必須用四素句(時、地、人、事),缺一不可;第二段則必須用五感描述,由中心點開始,由近至遠;第三段必須記錄進行時的活動,必須用排比句及比喻句,第四段必須記錄一件特別事件,詳細描述及要用人感句作結。段段附以大量例子,務必跟那些「必須」成文,其實都在「填」文。

學生其實處於一個很吊詭的學習狀況。學習語文,要有豐富的輸入(影象、圖片和文字),激活學習,知識和能力自然會增張,現在輸入的是一個「表格」;本來要求學生們能主動、自主學習,要有想像力和創造力;但在教學行為上,卻沒有選擇,不斷設框畫界,要依樣畫葫蘆。
                                    (課堂教學效能探究之三)

 2019.5.20 

ReplyForward

真的憤怒了

上星期日,無論是暴風狂雨,還是烈日當空,無阻十多萬香港市民站出來,抗議修訂<逃犯條例>。

不要再誣蔑遊行人士不理解法例,受煽惑誤導,民眾都完全知道修訂背後的隱藏的政治理由。

不要再重複的說修例有急切性,刻不容緩,以免台灣殺人犯消遙法外,是維護公義。要處理這個問題,早有快捷穩妥的方法,捨易取難,全是項莊舞劍,想利用事件暗渡陳倉,假惺惺說是為受害者討回公道,其實在過去一年不斷拖延,不回話、不接觸台方,卻又突然如熱渦螞蟻,發動傳聲筒,諮詢期只二十日,利用橡皮圖章,要盡快在兩個月通過。這一切一切,人民都看在眼內,是政權對受害者的最大不公義。

不要再利用建制代言人抹黑反修訂、撤條例的行動了,我們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個惡法,是要在全港市民頭上架上一把刀,利用機會,把持異見、需抗爭的人,送到完全不可信任的法治機關受審受刑,還大言不慚的說依法辦事。最終目的,是要製造白色恐怖、寒蟬效應,打壓異己,未來只許歌功訟德。

政府官員們的狂妄傲慢,說遊行人數不重要,反對之聲不用聽,因要維護管治威信。不經普選,視市民如草芥的政府,有什麼威信可言?

曾幾何時,我們都為香港的核心價值而自豪,現在全都斷送了。

人們真的憤怒了,只好豁出去。

2019.5.0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最美麗的「罪」人


四月九日,與眾多朋友一樣,懷着沉重傷感的心情,迎來佔中九子被裁决罪成的預期訊息。 

法官說他們太天真,以為公民抗命、追求公義的行動,能改變威權统冶者扼殺真普選的决定;這是最美的讚詞,就因為天真、純潔、無私,像皇帝新衣的小孩,才會戳破虛偽的惡法,以愛與和平來抗爭。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就是這些赤子之心、凛然無懼的臉容;而不是蛇頭瘴目,眼珠亂翻,依權附勢,逐利爭權的醒目派、識做者。

有人說帶領者為人師表、教壞學生。壞了什麽?他們才是為師的好榜樣,每一句說話,每一個行為,都值得尊敬和學習。不為邪惡強權而屈服,為爭取民主公義而犧牲,才是師德。

有人說他們犯法,罪有應得。何罪之有?我和朋友們,都是佔中參與者,明黑白、懂事非,都是自發參與和平行動,從來沒有被煽惑。真正犯煽惑罪的,是號令發放催淚彈的政權,和為鞏固獨裁统治、嚴禁真普選的釋法者。

有人說他們是罪犯,不要把坐監浪漫化。如果坐監被看成是一件浪漫的美事,坐得磊落安然、坦蕩無悔,最感羞愧和汗顏的,不應是送他們入獄的強權者嗎?如果法例許可,我和朋友們都真誠的想代坐牢,因欠他們太多了。

他們都是最美麗的「罪」人。

四月二十四日,到法院去。
2019.4.18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