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改進要對症下藥

屈指算來,參與了大學支援學的校改進工作已二十年,緣起於九七年,中文大學教育系領導同事的遠見,認為囿於大學內的教育理論,應與前線學校的工作結合,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及教師發展;同時,實踐的經驗,能回饋大學的教學,及創造新的學理知識。

我們就抱着這個信念,開展了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有關學校改進的試驗計劃。及後因得到不同教育基金的撥款,也因而有機會在十多年內,以不同的形式及主題,帶着團隊,支援了超過四百多所學校。

最初的試驗,是引進了美國學者Henry Levin的躍進學校計劃,且非常認同其三個學校改進原則:目標一致、賦權承責及發揮所長。

這三個原則,說的是學校、機構或計劃能得以成功的要素,是整體而能持續的改進。但如何才能體現這些原則?於是就先要認識學校、理解校內持分者的能量及需要,才能就共同目標而制定策略。

為學校檢視情勢(stock-take) 就是重要的一步,以問卷作調查,與各持分者訪談,蹲校作觀察,建立友善的夥伴關係,並同時能為部份老師們提供一些到位的建議及方法等。這種支援及協作,是要友善、專業而有質素的,能對症下藥,不是有威嚇性及評比性的。

憶述這段早期,被稱為「學校醫生」的整體學校改進工作,是很滿足,但亦有感而發。因為近來很多學校的工作計劃及關注事項,都是千篇一律,人有我有,為應付由上而下的政策而做,不是針對校內教師能量及學生的切身需要而改進,旋風一過,又原地踏步。

2017.7.27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Virus-free. www.avg.com

頒獎禮

這是我跟學生握手最多的一次頒獎典禮。

頒獎禮在上星期四的上午舉行,偌大的一個學校禮堂,前半部坐滿了得奬學生,後半部都是告假而來,見證孩子成就的家長,有些更要坐在隔壁課室看轉播,難怪要分初小及高小兩場。

頒獎禮分四節,沒有金盃、銀碟、奬狀、獎金,得獎的都只獲頒一粒粒用木製成、很精緻的星星,分別是語文之星、數理之星、體藝之星、及包括操行、服務、進步等的學校之星。期間穿插著學生表演、校園電視台製作的學校生活回顧、感恩頌讚大合唱等等,充滿朝氣活力。

每節上台領獎的學生都有近百人,同時由四位嘉賓頒獎,每位同學都可以獨自和嘉賓握手傾談,很親切,又由多位家長義工任攝影師,捕捉每一個笑臉。

我不知道獲獎的準則,但感覺學生都帶着微笑,逐一上台接獎,心內都是暖哄哄的,跟她們說句恭賀語,都大方地點頭,回句多謝。

這個頒獎禮,沒標榜誰是哪科的第一、二、三名,哪個得冠、亞、季軍,只說得獎的都是學校的星星,把自己名字貼上,回去掛在家中,是一種鼓勵、一個認同。六年後畢業,希望都能取得最高的二十四顆星星。

原來學校最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深信孩子們都各有潛能,教師都渴望孩子備受肯定、又學會謙遜。所以在周年的頒獎禮中,亦把學校所秉持的核心價值體現出來。

在標榜爭勝,互相比併競逐、鬥過死去活來的所謂現實世界中,這一個另類頒獎禮,像一道清泉,賞心悅目。

謹向沙田圍呂明才小學薛校長及其教師團隊致意。

2017.7.2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目標一致 賦權承責 發揮所長

兩個多月前,所住屋苑附近,沙田城門河畔的一幅,小小的公園休憩用地,突被地產發展商看上,向城規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建立兩幢樓高33層的私樓。居民得悉,紛紛認為此申請若成功,將嚴重破壞城門河整體規劃,到河畔及公園踏單車、跑步、散步、乘涼、觀鳥、閒坐話家常等種種活動,都受到干擾,且會斬伐樹木,阻碍通風,影響交通。

居民無權無勢,亦無組識支持,只好分頭行事,有查找業權,改劃土地的法律依據;有往訪沙田核心城門河風景區規劃專家,理解其佈局:有走上街頭,爭取市民簽名反對;較年青的,立即發動網上聯署;又整理好理據,向有關方面反映;邀約傳媒深入探索改劃事件有否利益關係,並向立法會申訴;更發起了「守護城門河,捍衛休憩地」的河畔大遊行。

申請改劃事件的諮詢期,已提交了三千九百多封反對信;在短短的個多星期內,在雨中的街頭,收集簽名一千七百多個,網上聨署二千一百多個,發了一百一十一封有理有據、共七頁紙的反對申請信,給城規會委員,政府官員 、及各級議會議員、傳媒等;得到深入及廣泛的報導,上周日的大遊行,参加人數達二百人。

我是參與行動的其中一員,在此描述事件,是因為憶起二十年前開展的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計劃,推行學校改進,參考了美國學者Henry Levin的躍進學校計劃(Accelerated Schools Project) 內的三個原則: 目標一致(Unity of purpose) 、賦權承責(Empowerment coupled with responsibility) 及發揮所長(Building on strengths) ,在此事件中竟全面體現。

謹此向參與行動的鄰居朋友致意。

2017.7.12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打機學習法

上星期寫翻轉教室,教師朋友笑問我是否轉舦,推廣翻轉教室。

從不擁抱、也不抗拒任何教學方法,只要用得其所,學生能學到。只是不喜歡把某種教學策略,當作「什麼運動」一樣,大規模的、敲鑼打鼓的搞。

把優質的教學影片、以至任何學習材料,在上課前請學生做好準備,又讓他們多在課堂上就難題討論交鋒,教師從中引導、點撥、總結的學習方式,應沒有人會反對。可惜學生的學習能力、態度及狀況,學科的內容及特性,以至教師的教學能量,都有限制,未能如願,教學就要因應這些限制而設計,不能拘執。

欣賞葉丙成教授,不因他是翻轉教室推手,而是他不斷探討,可引發學生動機的教學策略,由魅力講解法,到增強課堂師生互動的挑戰式教學、轉而提倡翻轉教室、利用大量資訊科技軟件輔助學習,更進而迎合新一代年青學生,打手機遊戲是恆常習慣的特性,把學習內容與打機結合,變成充滿樂趣和挑戰的網上遊戲。

葉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個人教學熱誠及投入是主因,與學生打成一片,能感動學生,而且對資訊科技有深厚認識,應用得揮灑自如。教的是電子工程系下的數學及物理科內容,是其二,因這些內容較能系统化、層遞化的組織,也就較能用挑戰難題的打機遊戲法。學生都是大學內的尖子精英,透過比併式的遊戲,贏得比賽的滿足與自豪感就是動力。

有點反思:談教學,都說以學生為中心,上述打機學習法應最能展示,但只隨學生喜好設計的學習,會衍生什麼其他效果?教育的價值和功能在哪呢?

 2017.7.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