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學習

看了一課小學四年級的電子教學

學校硬件設備非常好,wifi 上網暢順,學生都人手一部平版電腦,也運用得純熟;教學設計多樣化,高影機(visualizer) powerpoint、教學apps,學生討論、黑板總結等交替應用,進行得暢順。

學習是否有效,仍要與預設目標、學習能力及策略的恰當性有關,暫時不談,只說一項電子教學的應用
有一環節是要學生思考有甚麼方法可提升閱讀能力,寫在紙上,然後用ipad拍照,上載書商已代裝好的軟件,可在熒幕上同時看到二十多位同學的答案,再由老師在黑板總結,學生趕不及抄,老師就說快拍下黑板上的字。同學們也慣了,紛紛找個好角度拍照。

ipad或手機拍照作分享、作資料儲存、作學習,已是普遍不過的事,教學設計是否也可好好利用拍照,強化學習,尤其是學校wifi覆蓋不完善,又不能提供一人一ipad,既然可BYOD,用智能手機拍照,上網查字典、找資料,也不錯。

怕「離地」,不懂校情,把問題放上群組討論。

「大部份小學都不准學生拿手機入班房用,因怕學生偷拍偷錄,亂上網。」

「我兒子的小學用iPad 上課幾年,監控嚴,也有學生犯規,但確實帶來很大學習上方便。」

「哈哈!我校是IT教學先鋒,初中全用電腦上課,高中則傳統過傳統,不能借ipad。」

「學生可影功課要求,但要照抄手冊,說要養成良好習慣,考試要用筆嘛。」

「我好鼓勵學生用手機或電腦查字典、影筆記,最難是要engage 學生,老師們可能怕engage唔到,學校最後都不准用。」

突然想起「自主學習」。

2016.11.2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自主學習「真、實踐」

上星期寫推行自主學習的三思,教師有以下的提問。

「你是否認為不應推行自主學習?」

「我認為對任何學習理念或行動沒有準確認識,只是跟風模仿,機械式的人做我做,就不應亂推?這不只是說自主學習,任何教學行動也不應只跟做。」

「怎樣才不算亂推?」

「是要針對自己學校學生的學習問題,有點憑證,才推行,不是想當然,以為學生都會『被訓練』或『被教』成自主。例如學校學習氛圍惡劣,學生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就全級以此為目標,設計班級經營行動,可說是自我調適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的前備階段。又假如學校學生學習都非常被動,缺乏自信,其實是教師教學的功力和設計出問題,那就針對問題,培育教師,準備好課,讓學生上課時肯投入,有活力,能表達,燃點其好奇心,並引導他們繼續探索,延續學習,承擔更多責任,也可說是有點自主學習,卻不是課課填腦圖,自擬題目,填自評及自我反思表;也不是形式上,上課前看教學影片,強迫分組討論、小組長報告表達,組員輪流發問;又或者學生有一定學習動機,想取得較佳成績,教師就可多為他們準備大量深淺程度的相關練習、小測考
,及解釋概念、難點、實驗的教學短片、powerpoint等等,放上互聯網的平台,讓學生在其課前課後,按其需要,自選時間試做及温習,也是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

「那好像沒有什麼『新行動』,怎應付政策,填關注事項的表格?」

「不懂答了,自主學習的『真、實踐』,在上段,沒統一做法。

2016.11.17  原文刊明報劃刊〈教育心語〉

卓越教學領導:再探資訊科技教學效能

資訊科技(IT)的發展,大大促進教學,令學習多姿多釆,是必然的。推行教學電子化,對資訊科技及電腦軟硬知識的人才固然重要,但如何應用在有效教學上,仍需深入探索,就像任何學科學習上,教師就算具備深厚學科知識,卻不懂得如何把知識有效傳送,或引導學生學習,徒勞無功。

與中產家長及專業人士談教育時,他們對電子學習都有憧憬,是創新,例如凡拿著ipad學習就是好,亦會認為很多學習只要上網捜尋就可以,不用教。科技的躍進,利用社交媒體作傳訉及溝通已經無孔不入,學校教育及教學被視為太落後,學習要如在網上交流那麼快捷方便,例如有個詞語不懂,上網一查就成,為甚麼教師還煞有介事的教;這些說法,往往以個人現在的經驗判斷,卻忘記自己的知識及理解程度,以至篩選資料能力,遠高於仍在學校的中、小學生。例如簡單至查電子辭典,我們很容易從數個解釋中,揀到一個崁入句子中而變得有意思,學生卻未必有此能力,太多成年人可掌握的學習能力,包括高階思維及反思,並不是未成熟及未擁有基礎知識的學生所能達致。

所以,作為教學領導,不能太空泛的推行電子教學,甚至認為上網就是自主學習,以為有用iPad,有應用軟件就好;而是要從如何把科技連合到什麼內容應如何教和學(e-PCK) ,才學得好的思維範式上推行e-learning,學生才學得有效恰當。

先撇開用電腦、手機上網查資料,自學烹飪,以至在社交網上交流等等已是日常生活的氛圍內討論學習,集中探索教師在教學上如何把資訊科技用得其所
為方便討論,我把在資訉科技如何促進學習分為三大類別:

() 利用教學影片輔助教學:包括從youtube下載短片,從記錄片檔案資料搜尋,或教師自行製作的教學片段、輔以聲音講解、有動畫的powerpoint等等,翻轉課堂 (flipped classroom) 也是此類。

() 利用電子教學軟件、學習平台、網台,在課堂上輔助學習,或促進師生、生生交流。例如有可上載教材,即時做練習及記錄成績等等的Learning platform, evernote, schoolegyEdmodo, Edpuzzle….;有教畫圖象組織、教筆順、教發音,有模版 (template) 讓學生填字畫圖放相片之類,如XMind, Comic Life等等,都算是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工具;還有可記錄學生課堂討論意見,又同時可在平版電腦展示的 padlet, Nearpod等等;還有數不盡的電子教學遊戲,以至教師們自我研製的教學軟件,林林總總。

() 利用校內互聯網平台如 Moodle,把練習、課業及試題等分類、分深淺,讓學生隨時完成,有個人、全班、全級記錄,可知個人進度,又可相互比較;既有平台,自然亦可上載教材課本、閱讀資料、教學短片及powerpoint等,學生可依其需要上網學習及下載。

因知識所限,以上的分類,較為粗疏,希望對資訊科技教學有深厚認識的朋友賜正。所提的影片、軟件、練習等導,可應用在課前、課內及課後的學習時段。課前就是預習或導學,課內要能促進有效互動,課後就起鞏固學習之用。
不同的學科自然會有不同的教或學策略,有沒有新頴的科技或教學軟件都一樣,所以e-PCK就像一個立體,即學科、資訊科技及學習時段三方面一同處理及組織,因學習電子化的時空有很大改變,學習也不固定在一個環境下,也算是促進自主學習。

當然,無論推動甚麼教學行動,要「理解」學生仍是千古不易的道理,甚麼能力、程度、習性的學生的學習都不一樣,照顧差異也是永恆的。
下期再就上述三個分作分析。

                                                                                  (卓越教學領導系列之七)

2016.11.14 原文刊於664教協報〈見微集


自主學習的三問與三思

早幾年,被邀請談如何推行自主學習,我會先提出三問:什麼是自主學習?為什麼要推行?推行是針對什麼學生學習問題?其實是想提醒學校,不要在不求甚解之下,就以為有像烹飪書的步驟,跟著做就可以,因為要求學生自主學習仍是空泛的期望,什麼能力、哪個程度、什麼條件下的學生能自主呢?

理解與不理解,應做與不應做,做什麼才更有效的討論,在大量教學工作的重擔下都被擱置,快些聽到如何做、跟着做。最好是提供行動點子,例如:教學生自訂目標、自動草擬高階題目、自製筆記、自行思考多少式、自我評估及反思、自行分組討論等等,凡是有個「自」字就是推行自主學習。教師很勤懇,又怕學生「自主」不來,也就製作大量表格、工作紙,讓他們填答,學生也就機械式的「學習」,被「教到」自主。

傑出學習者,都對學習有憧憬、有目標、有策略、能解難反思;我常思考,這些自主學習「能力」,是如何達至的?這些能力是成功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受對知識的求知探索,及教師教學上的引導薫陶而養成的,即是潛移默化的,還是被拆成一個一個小能力,被教成的?

沒做及沒讀太多相關的研究,只從實踐和觀察,提出疑問。

現在主講自主學習,我提出三思:一思為什麼會選這些策略或點子推行自主學習,是從哪裏學到,為什麼要跟着做?二思為什麼覺得所推的行動策略是有效、有利學生學習的?三思我們是否在「亂推」自主學習?

我們常「教」學生自我反思,有否以身作則?

2016.11.1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什麼是自訂目標?

今年有機會到前線去,與老師們共同備課,探討如何實踐自主學習。

很多都參考Zimmerman & Schunk自我調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的理論,大抵是成功的精英,都能整理好自己的學習,有策略的達至自己訂立的目標;能組織及整理資料,懂得分析及探索問題,更能檢討、調適及反思策略、修訂目標等等。這些都是成功、成熟的優秀學生行為。

上述的能力都吸引而重要,所以學校要全面「推」自主學習,在各科各級落實,就以為是具體地「教」每一項能力,例如自訂目標,就在每課都要求學生自訂;一班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在學語文時,有甚麼最具體目標呢?於是就出現可「選」學三、四、五或六個字詞的目標,或由老師把教學目標拆為四、五條,讓學生「剔」一、兩條。

這都是老師們很苦心的設計,因為都感受到小學生可能也不懂所謂自訂目標,就只好「幫」他們、「教」他們。

我問了下列問題。

一堂課、甚至一單元的學習,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都由學生自訂,有多有少,那甚麼叫做成功達標呢?如果學生都選只訂學兩個字詞,又全達標了,教師是否應很雀躍,因成功地「教」了學生自訂目標?

問題出在那裏?什麼是自訂目標?何時,哪階段、什麼成熟度、智力的學生才有能力、或需要自訂目標?

上述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要堂堂課自擬題目、自評、互評、填反思日誌等,比比皆是。

可惜勤懇疲勞的教師都沒時間討論和思考,做什麼才恰當有效,要應付政策及落實關注事項(推自主學習),快教我設計自訂目標的步驟,給我自評的表格

2016.11.0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教學影片

資訊科技發達,互聨網出現,以錄像片段作教學用途變得輕而易舉,無論從youtube下載,還是從記錄片檔案資料搜尋,都有大量選擇。

通識科的教學,就常在課堂上播映像《鏗鏘集》的記錄片,一播半小時,著學生分組討論,成因結果、不同持分者意見等等,再由組長匯報,寫在黑板上,教師做點總結,兩堂就過去了。

這種形式,不算是有效的教學,卻又很難清晰解釋,是教師教學範式(paradigm)出錯。因為學生都聽話,能力中等,覺得上課有影片看,不悶,看完又可說說意見,可惜平平淡淡,無爭辯點,更無創見。教師又認為這是還課堂給孩子,不要扼殺他們意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被動點好;亦有先要求學生課堂前觀片,上課討論,說是推行「翻轉課堂」。

記錄片是說故事,不是作教學的,把它變作教學用途,教師就要重新鋪排設計,選哪幾段,多少分鐘一段,如何調前放後,或插入其他資訊、閱讀資料,觀片要注意什麼,之間如何以問題引導,令學生有較高階的思考,吻合教學目標,就像寫引人入勝的劇本一樣,環環緊扣,殊不簡單。

這類教學,課前觀片,作用不大,一來學生未必有動機觀片,二來基礎知識薄弱,分析能力不高,仍要教師帶導。所以較為適合的教學影片,應是教師自製自拍的講解或展示,短而精,多是要澄清概念難點的數學、經濟等科,或要用影象更易表達的科學實驗等。

當然,作提升興趣用途的影片,如一段載歌載舞的英語音樂劇,目標不同,當作別論。

2016.10.27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