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沒一套統一策略

過往四年,在教育大學,參與了卓越教學發展中心的一個項目,連續三年,組合了三、四所小學,以自主學習為主題,在中文科如何推行,我訂下的目標,不是只透過備課,而設計一節自主學習的好課,更重要是建立一個學習社群,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量,包括知識及策略,知所為而為。

以下是小總結:

(一)自主學習沒一套統一策略

學校的關注事項,多不是盤點(stock take) 學校情況而訂立的,多是為回應教改或外評,例如早期的四個關鍵項目、提問策略、合作學習、以至較後期的如何照顧個別差異、自主學習、電子教學,到STEM等等,不是自發,也就沒有擁有權(ownership) ,只想要推行餐單(menu),依樣畫葫蘆。當支援者沒有對有效教學及課堂效能有通盤的理解,也就只能因應要求,提供所謂具體做法,例如推合作學習,就要有「高中中低能力分組,分配角色,抽韱答問,think pair share……」等形式,也不理會所學的內容,是否應要有較多教師輸入,澄清學習上的難點;為了回應所謂缺高階提問,就課課也機械式的應用Bloom's Taxonomy 的目標分類,堂堂也設計綜合、評鑑、解難、以至創造性題目,那就本來學一篇談母愛的文章、也設計突屹的高階題,學習目標與強推的策略也就不匹配(align)

這些早期出現的錯配策略並沒有從中好好總結經驗。我們又在後期盛行的潮流中重蹈覆轍。所以在照顧學習差異上又全部用高、中、低工作紙,推行自主學習又以為一定要有預習工作紙、自訂自標、自擬題目、自我反思、自評互評等項目,又機械性的要求學生填表。這些做法,很多時都勞而小功。

要摒棄推行自主學習的餐單,從備好一單元課為首要任務,花時間討論學習目標是否恰當,如何提升學習動機、如何輸入豐富的學習材料、使學習更生活化生動化,何時要透過提問引導學生,需否讓學生展示機會,學生有否互相學習,及選擇學習任務等等。

在這個基礎上,才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多些學生自我承擔學習的責任,如有否需要課前準備、課後鞏固?資訊科技如影片如何應用?

(二)卸下一定要教甚麼的包袱

這個學習社群都是中文科教師,很努力想教「五感、擬人法、步移法、側面描寫」等等,好像不在一課內不「教懂」這些法是不稱職,也就要求學生作文的每一段,依教師設計的框架填文。其實,教師都認為學生最好肯寫、能寫,自動寫,既然如此,我們的設計,應要令他們很想寫,不是填。況且要教的文法由小學教到中學,為甚麼一定要機械式的教?我沒篇幅在這裏描述我們的教學設計及課堂上的學習,但社群內的三所學校,十五、六位教師,都非常興奮,說從沒見過學生如此樂意作文,和寫那麼多字。教師都覺得太低估學生對他們不能有太低期望。

至於專業學習社群的成長,另篇再述。
                                          (課堂教學效能探究之四)
 20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