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參觀了一個學校入社區的環保活動。
在屋邨的露天廣場內,舞台表演、攤位遊戲、展覧板等等都圍繞着「衣、食、住、行」幾個主題,從環保知多少到如何身體力行,一一向街坊講述,又讓兒童從活動中學習,頗有意思。學習不困囿於學校內,而走入社區,既展示所學,又可教育市民。
被一位中四同學拉着,說要分享其義工服務隊的經驗。
「我們的義工服務隊,用心行動,將服務融入學習、成長和社會,所學所得會成為生活部份,有濶度,亦有深度........」。
「可否較具體舉些例子?」
「要服務不同對象呀,包括智障人士、有特殊需要學生、隱蔽長者、和其他弱勢社羣,不只是送餅唱歌,要設計遊戲,建立關係。」
「什麼是深度?」
「要分析及掌握服務對象的需要,要持續跟進,例如為長者清潔家居後,都邀請他們到學校參加長者學堂。」
「你自己有什麼得着?」
「我原來只是賺取服務時數,現在真是想服務,心很舒服。且懂得多理解他人,又學會溝通及處理危機,做好服務要團隊協作,要守紀律。讀書也比以前有心機。」
原來義工隊由社工姑娘組織,都是學習和紀律不一樣的學生。
美國學者Larry Cuban 曾有四課著名講座:「Why is it so hard to get good
schools?」慨嘆為什麼「好學校」只被定義為「好學業成績」,所以難找好學校,其實還有幾類其他有意義、有特色的好學校。其中一類是融入社區,服務與學習同步進行的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
感謝佛教黃允畋中學葉校長的邀請。
2015.2.2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填表格
到運輸處續牌,先取正確表格,填妥,排隊,交職員核對;都是耳熟能詳的資料,但每次都有錯漏,是漫不經心。
聽銀行職員介紹基金買賣,嚇了一跳,要填十多頁紙,幸好都有她代勞,只在最後一頁簽個名。
忽然想:人一生究竟要填多少份表格?表格有什麼作用?
原來一讀書就開始填格,填充、答題、作文,都是「格」,是多少、長短的問題。要展示「學習」,無論是抄寫、憶記、應用,以至可在答題上發揮的思維能力,都一定要填格。
「表格」既用於整理和簡化資科,更重要是「規範」,只要被認為是需要的,所以就要標準化、统一化了。對我這類乏耐性,怕悶,不斷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方法的人,填標準而繁多的表格便叫苦連天,錯漏百出了。
學校的工作紙、習作、考試卷,其實也是表格,形式就是要標準,答案就是要不「踰矩」,才正確,得分。學習本來就是學「正確」知識嘛,所以,填格也就正常和合理不過了,對「乖」、「好」、肯記憶背誦,勤奮專注的學生,就如魚得水,成功可期。
近日檢視了大量中、小學為推行「自主學習」的行為,無論是預習工作紙、導學案、學習手冊,都是要求學生填表格。把那些什麼思維十三式,自學三十招都用類似概念圖或圖象組織(graphic organisers)放進稱為「自主學習」的手冊內,其實又是填標準的表格,卻以為是訓練高階思維,真不安。
同事與就讀小一的女兒到公園玩,女兒突然問要戴什麼顏色的帽子?原來她在學校被「灌輸」了六頂帽子思維法。
2015.2.2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聽銀行職員介紹基金買賣,嚇了一跳,要填十多頁紙,幸好都有她代勞,只在最後一頁簽個名。
忽然想:人一生究竟要填多少份表格?表格有什麼作用?
原來一讀書就開始填格,填充、答題、作文,都是「格」,是多少、長短的問題。要展示「學習」,無論是抄寫、憶記、應用,以至可在答題上發揮的思維能力,都一定要填格。
「表格」既用於整理和簡化資科,更重要是「規範」,只要被認為是需要的,所以就要標準化、统一化了。對我這類乏耐性,怕悶,不斷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方法的人,填標準而繁多的表格便叫苦連天,錯漏百出了。
學校的工作紙、習作、考試卷,其實也是表格,形式就是要標準,答案就是要不「踰矩」,才正確,得分。學習本來就是學「正確」知識嘛,所以,填格也就正常和合理不過了,對「乖」、「好」、肯記憶背誦,勤奮專注的學生,就如魚得水,成功可期。
近日檢視了大量中、小學為推行「自主學習」的行為,無論是預習工作紙、導學案、學習手冊,都是要求學生填表格。把那些什麼思維十三式,自學三十招都用類似概念圖或圖象組織(graphic organisers)放進稱為「自主學習」的手冊內,其實又是填標準的表格,卻以為是訓練高階思維,真不安。
同事與就讀小一的女兒到公園玩,女兒突然問要戴什麼顏色的帽子?原來她在學校被「灌輸」了六頂帽子思維法。
2015.2.2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
明報《教得樂》報導了幾間多為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
一位校長述說自己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到做了二十多年教師,都在傳统名校中過,到成為Band 3
學生的校長,朋友同事們都為她擔憂,怕難於適應。幾年以來,不但能帶領學校,更感受到學生的可愛和長處,會繼續盡心力的栽育他們。
另一位教師憶述自己在中一時,被派到當年的所謂第五組別學校,非常沮喪,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幸好多得老師們悉心培育,入大學,更成為教師,特意選擇教育第三組別學生。
多年前曾推介學校到電子傳媒接受訪問,談如何培育第三組別弱勢學生,全都推卻,說是「死亡之吻」,怕被標籤為Band 3
學校。難怪上述校長也感到一轉校,熟識的小學教師、家長都好像熱情不再。
讀到《教得樂》的報導,特別感動。
Band 3,就像洪水猛獸,人人敬而遠之。形容學校時也累累贅贅,是「多為第三組別、都有很多第二組別,間中會有第一組別學生的學校」。
Band 3,其實是全港三分之一的年青中學生,是長期的教育分隔制度,用一個分配指標,把他們聚在一批學校內。Band 3 學校,其實是教育及服務三分之一年青學生。
確實,第三組別學生都有很多學習和成長問題,多源自其弱勢家庭,家境貧困,居住環境惡劣,父母知識水平低,未能以身作則,以致前備知識薄弱,規矩紀律不合「常模」而已。
以教育解決跨代貧窮,不是靠什麼獎勵競爭制度,要確切理解這類學生及家庭的需要,有效的分配資源。
2015.2.08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一位校長述說自己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到做了二十多年教師,都在傳统名校中過,到成為Band 3
學生的校長,朋友同事們都為她擔憂,怕難於適應。幾年以來,不但能帶領學校,更感受到學生的可愛和長處,會繼續盡心力的栽育他們。
另一位教師憶述自己在中一時,被派到當年的所謂第五組別學校,非常沮喪,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幸好多得老師們悉心培育,入大學,更成為教師,特意選擇教育第三組別學生。
多年前曾推介學校到電子傳媒接受訪問,談如何培育第三組別弱勢學生,全都推卻,說是「死亡之吻」,怕被標籤為Band 3
學校。難怪上述校長也感到一轉校,熟識的小學教師、家長都好像熱情不再。
讀到《教得樂》的報導,特別感動。
Band 3,就像洪水猛獸,人人敬而遠之。形容學校時也累累贅贅,是「多為第三組別、都有很多第二組別,間中會有第一組別學生的學校」。
Band 3,其實是全港三分之一的年青中學生,是長期的教育分隔制度,用一個分配指標,把他們聚在一批學校內。Band 3 學校,其實是教育及服務三分之一年青學生。
確實,第三組別學生都有很多學習和成長問題,多源自其弱勢家庭,家境貧困,居住環境惡劣,父母知識水平低,未能以身作則,以致前備知識薄弱,規矩紀律不合「常模」而已。
以教育解決跨代貧窮,不是靠什麼獎勵競爭制度,要確切理解這類學生及家庭的需要,有效的分配資源。
2015.2.08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