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

明報《教得樂》報導了幾間多為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

一位校長述說自己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到做了二十多年教師,都在傳统名校中過,到成為Band 3
學生的校長,朋友同事們都為她擔憂,怕難於適應。幾年以來,不但能帶領學校,更感受到學生的可愛和長處,會繼續盡心力的栽育他們。

另一位教師憶述自己在中一時,被派到當年的所謂第五組別學校,非常沮喪,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幸好多得老師們悉心培育,入大學,更成為教師,特意選擇教育第三組別學生。

多年前曾推介學校到電子傳媒接受訪問,談如何培育第三組別弱勢學生,全都推卻,說是「死亡之吻」,怕被標籤為Band 3
學校。難怪上述校長也感到一轉校,熟識的小學教師、家長都好像熱情不再。

讀到《教得樂》的報導,特別感動。

Band 3,就像洪水猛獸,人人敬而遠之。形容學校時也累累贅贅,是「多為第三組別、都有很多第二組別,間中會有第一組別學生的學校」。

Band 3,其實是全港三分之一的年青中學生,是長期的教育分隔制度,用一個分配指標,把他們聚在一批學校內。Band 3 學校,其實是教育及服務三分之一年青學生。

確實,第三組別學生都有很多學習和成長問題,多源自其弱勢家庭,家境貧困,居住環境惡劣,父母知識水平低,未能以身作則,以致前備知識薄弱,規矩紀律不合「常模」而已。

以教育解決跨代貧窮,不是靠什麼獎勵競爭制度,要確切理解這類學生及家庭的需要,有效的分配資源。
2015.2.08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