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參觀了一個學校入社區的環保活動。
在屋邨的露天廣場內,舞台表演、攤位遊戲、展覧板等等都圍繞着「衣、食、住、行」幾個主題,從環保知多少到如何身體力行,一一向街坊講述,又讓兒童從活動中學習,頗有意思。學習不困囿於學校內,而走入社區,既展示所學,又可教育市民。
被一位中四同學拉着,說要分享其義工服務隊的經驗。
「我們的義工服務隊,用心行動,將服務融入學習、成長和社會,所學所得會成為生活部份,有濶度,亦有深度........」。
「可否較具體舉些例子?」
「要服務不同對象呀,包括智障人士、有特殊需要學生、隱蔽長者、和其他弱勢社羣,不只是送餅唱歌,要設計遊戲,建立關係。」
「什麼是深度?」
「要分析及掌握服務對象的需要,要持續跟進,例如為長者清潔家居後,都邀請他們到學校參加長者學堂。」
「你自己有什麼得着?」
「我原來只是賺取服務時數,現在真是想服務,心很舒服。且懂得多理解他人,又學會溝通及處理危機,做好服務要團隊協作,要守紀律。讀書也比以前有心機。」
原來義工隊由社工姑娘組織,都是學習和紀律不一樣的學生。
美國學者Larry Cuban 曾有四課著名講座:「Why is it so hard to get good
schools?」慨嘆為什麼「好學校」只被定義為「好學業成績」,所以難找好學校,其實還有幾類其他有意義、有特色的好學校。其中一類是融入社區,服務與學習同步進行的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
感謝佛教黃允畋中學葉校長的邀請。
2015.2.2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