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集》653期寫了〈自主學習答客問(一) 〉,今期應詳細續答,但因理監事選舉關係,停寫了兩期,只好暫停有關課題。其他都是問推行自主學習與教學成效、學習能力及考評等非常好的問題,值得探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應不是直接針對考試內容而設計的策略,而成績並不容易歸因於自主學習或其中某些元素,除非是內地式的自主學習,其預習、導學、展示、檢測都全與測考的學習內容相關;所以難以我們習慣的傳統考核以引證推行的自主學習是否有效,確實要設計另類評核模式,而又要有高信度和效度,以分辨學生優次,絕不容易,甚至是考評與目標錯配。此亦是進步主義,祟尚個人發展,鼓勵自主,與傳統標準化,數字問責的教育觀點的長期矛盾。
今期想從較宏觀角度,談如何培育卓越教學領導,緣於本學年開始在香港敎育學院工作,既教中層管理教師,又有年青的一年級本科生,有更新的教學體驗,及在政策及教學新猷上做點硏究探索,準備了兩個系列的教學領導培訓,都是三小時講座及六小時工作坊,小學於30/4及14/5、而中學則於7/5 及4/6舉行,詳情已傳真到學校,在此 ,談談想法。
近十多年,教改課改新猷頻出,教學交流及分享頻繁,科技高速發展,教學點子層出不窮,你抄我擇,人有我有,很多時,新行動未能好好轉移及沈澱,原有的好行為卻棄如敝履,連嬰兒都隨洗澡水倒掉,不得不仔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需要的學校改進,和有實效的教學行動,歸根究抵,學校前線教師的專業領導才是最重要,也就辦一次教學專業交流。
卓越教學領導,不是指尋找課程設計專家、教研專才、超級教師、或一套教學及管理準則,而是要在學校內,培育一組教學領導,有共同目標、專業語言,在同一頻道上進行 學校改進,做實質有助有利學生的教育及教學行為。
校內的專業領導社群,要有相當的學理知識,肯研讀;有視野,多觀察,對從上而下的政策,外在環境轉變,包括高速的科技發展、社會要求,有準確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識、視野、新猷、行動,連繫至學校的情境與狀况、校內學生的水平及差異、教師的能量、多元的課程及教學,有針對性目標的進行教學改進。
卓越教學領導,是要把 教學專業掌握在自己的領導社羣中,知所為而為,知所不為而不為,而不是隨着別人的指揮棒氹氹轉,這樣,校內的領導社群就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在探究及評鑑各項教學行動上。
在這個課題上,將會談及:
(一)在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下,各類與教育或學校相關的數據及資訊充斥,大至跨國比較的PISA數據,中至校內APASO的表現、DSE的成績,小至每班的出席率、學科成績,以至個別學生的輔導記錄,都好像不可或缺,這些數據或資訊知識要如何解讀和分析,而究竟是應用放於管理、教學、還是問責上,哪些數據才真正提供教學回饋及指引(inform)教學,領導社羣在這些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上要有所掌握,才可以把知識變為智慧資產(intellectual capital) ,胡亂收集及誤用數據資料,教師疲於奔命,勞而無功,是負資產。
(二)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已十多年,從聽講座、工作坊、聯校教師日、校內外教學分享、國內外觀察交流、校外専業支援,林林總總,到現階段,甚麼目標和形式的校本教師才有作用及能延續。
(三) e-learning的發展確實無可抗拒,但如何恰當運用資訊科技以達至有效教學或學習,仍有極大的空間作探索,而不只是學生能用BYOD上課,或發明多少個教學軟件,或製作、發現了多少條教學影片、報表。
(四) 作為卓越教學領導,教改課改的理念原則,以至策略新猷都要深入討論,無論理念原則如何浪漫動聽,但是否適合本校學生及教師,包括推行的目標、時機及策略,不能被非專業化 (de-professionalized) 。
(卓越教學領導之一)
2016.4.11 原文刊於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