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政策都各有特點。
有從功課的質量上檢討,質疑太多抄寫及填答工作紙式的功課的效能,改為著重閱續及自主學習,甚至鼓勵多做運動。
有從課程着手,改變時間表,上午學習,下午都是聯課活動,包括各類科學專題探究,做小實驗,砌砌模型、機械人,及參加各類新穎課外及體育活動、興趣班等,學校學習因而變得更多姿采。學生有時亦喜歡校外參訪等體驗,是極好的另類學習。
對老師來說,帶領及設計這些創新活動或功課殊不容易,因沒有成規,不似改簿,要就每項活動的趣味性、歡迎程度,以至所產生的作用有準確估判,才有效果,不過設計活動,老師也感到興奮,遠沒坐下改幾小時抄寫式功課般沈悶。
亦有為了給多點空間學生,功課都不用回家做,在上學的時段中完成,既有教師輔導,回家又有更多與家人互動相處,不是被督促抄寫填字計數。
家長總有些傳統觀念,以為子女能坐定定,專注完成學校發下的大量用紙筆的功課就是乖和好,成績也會出色。在較傳统的學與教模式及考核中,這不是錯覺,亦確有孩子能受這種方式學習而得到成功,但大部份孩子都期望學得愉悅、有趣。
相信不至十五間小學有改變傳统功課政策,亦有更多是因應新時代的能力要求,及孩子的
習性而推行各類學習活動,也是專業教師的自主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