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學習積極性

年前寫了一篇小文,用了內地教育常用的一個詞句「調動學習積極性」,編輯來電商討,認為讀者不明白,後改成「引起動機」。

近寫高考工廠,看多了相關視頻,對學習積極性有更深的理解。高考工廠內,無論對尖子與落後生,都是一道板斧,日以繼夜的背誦苦讀,以作戰的心態,努力應付考試。根本毫無教學法可言,更不會因應學習差異而調適教學。對差生,是苦口婆心的勸勉,或嚴厲的指罵,不要辜負父母師長期望,動之以情;對優生,是考進名牌大學的輝煌,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說之以利。

這就是「調動學習積極性」,校內的文化、制度、環境、活動、學習,都是為考試(展示所取得的知識) 這個目標而設計,教師及學生的「非人生活」不在考慮之列,認為是先苦後甜的必然代價。

常說談教育,要「在地」,對這些現象,不想作專家式批判,、雖然確實與現今教育潮流所風行的自主學習、創意思維、解難創新等,南轅北轍。

在東方社會,抱擁高考工廠式理念的教育持分者也不少,當然不是那麼極端。

曾提過,國內「杜郎口中學」的「還課堂給孩子」的自主學習,不是主動因興趣而學習,是規範式、「被自主」學習,肯做導學案、晚讀至十時半、上課進行討論,大、小展示,是「被」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2018.8.9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