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兩篇內地高考工廠的學習狀況,有教師問:「既然兩所學校,包括有尖子生的河北衡水,及能令重考生考進大學的毛坦廠,成績都進步,是否表示這種監管、高壓迫式教學法有效?有學生受訪時也多番感謝學校及教師呢!」
考試工廠的「成功」,建立在特有的考試文化、父母期望、學生對監獄式枯躁、重覆及冗長學習生活的容忍上,至於這樣學習有什麼後遺症,會衍生多少不幸個案,「成功」能否持續等等,大家都明白,這裏不贅。
這其實沒教學法可言,內地的教育用語,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早,近萬學生以最快時間聚集,像閱兵,排方陣式的進行晨跑,集體呼叫「雄鷹振翅、搏擊成功」的口號。課堂內外都是激勵標語:「我們為理想揚帆啟航」、「拼搏、一切皆有可能」。師長的喝罵,是激情式的教訓;學生的痛哭,是必須的自我檢討;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校長及教師都真誠相信,日以繼夜的刻苦學習,服從紀律,遵守指令,才對得住父母師長,學校和國家的培育。
以上的,不只是班級經營,是整間學校的經營,內地集體意識強,塑造單一的教育目標就相對容易了。
香港的學校,當然沒有以上的極端,但若持教學只是為了集體「考好試」的心態和目標,也就較難針對學習差異而改善教學。
2018.8.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