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鬱到開朗

朋友問:此行到芬蘭,有沒有入校觀課?有什麼教育啟示?

2009年的高PISA成績帶來芬蘭教育熱潮,對其制度、課程及教學文化亦有點認識及研究,今次沒機會進入學校,也沒大損失。芬蘭對自己的教育充滿信心,不把PISA成績作指揮棒,高度尊重教師專業,重視學童福祉與全人發展等等,對只懂看測考數據的,是兩條頻道。

想知多些,可讀讀芬蘭學者Pasi Sahlberg"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及 續集"Finnish Lessons2.0"

幾年前,Now TV有一套新聞記錄片「經緯線:上學為什麼?」,半追縱香港、上海及芬蘭的三位小學生的一天學習生活,很值得一看。

對芬蘭深感興趣,是源自多年前看到的一套記錄片,印象雖有點模糊,仍依稀記得芬蘭人民被描述性格較沉鬱,不苟言笑,連在河邊跳探戈也不太開心,與北歐其他三國有很大的分別,應是曾受蘇聨管治和控制的原因。91年蘇聯解體,未足三十年,卻蛻變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

只在赫爾辛基及附近流連一周,認識流於片面,但遇到的人民,都開朗、有禮,友善、尊重,樂於答問,可能是首都,又是大學城,或與鄕郊有別。

城中心不大,三、兩小時已可走遍著名景點;那幾天天氣特好,二十多度,陽光普照,餐廳都有延伸至路邊的茶座,喝著冰凍啤酒,自得其樂。
                                                                                                      (芬蘭行之四)
2018.10.2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