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去

是小一中文科第一課「上學去」的工作紙/測試題。

以下句字的「上」字表示什麼意思?圈出AB

1.       小朋友一起上學去。
A)    表示在物體表面
B)     表示前往等動作
2.       我的文具盒上面有小熊維尼的圖案。
3.       姐姐上茶樓去了。
4.       小松鼠在樹上吃果子。
5.       草地上開滿了花兒。

每句都重覆AB兩個選項。即學生閱讀最多的是「物體」和「動作」這兩個未應懂的詞語,不是「上」學和「上」面。其實那篇課文只是「帶著書包,開開心心上學去」二十多個字。
為什麼「上」字要這樣學和考?這根本只透過多看、多讀、多用,甚至在嬰孩時和媽媽說話已學會和不會用錯的字,卻要做上述的習題?

是因為語文科專家認為要教懂「介詞」、「動詞」的準確語法才叫做語文教學?所以由一年級的第一課開始教,而以後課課、年復一年都循環的教?

是因為測試專家們要透過成績數據才知道學到什麼?這些練習就是檢測和達標的必然工具?是為應付TSA之類的公開測考所做的準備?

是因為教完一課書就一定要做工作紙,要有填答式的家課才算是完成教學?

是因為書本的出版商早已為我們準備好課後學習材料,不用教師操心,反正順手拈來,為什麼不用?

或者仍有很多「正確」的原因,只期望在繁忙和重複的工作中,教師多點反思和專業判斷。

2018.11.0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