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教師專業增能

疫情漸緩,學校復課,教學亦漸趨常態,我亦恢復到學校作專業支援工作。這段時間,見證到教們不斷應付突如其來的教學挑戰,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應變能力和專業態度;尤其是仍有跨境學生在未能回校上課的限制下,一邊課堂上「面對面」教學,一邊要兼顧用zoom 作網上學習的另一群;還要躊躇如何把教材、工作紙等寄送到學生手上,評核學習成果的方式仍非常令教師頭痛。

我正支援的學校位於港島,少卻跨境生的煩惱,且學生都屬第一組別,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強,停課期間的網課、家課仍大抵能完成,影響或較微,不過仍要看統一測考成績才能作準。


不過,這次疫情導至的不尋常教學經歷令絕大部份教師作深切的反思。


某些擅於用chalk and talk、一直都感覺揮灑自如,邊解邊問教學方式的資深教師,被迫電子化教學,卻又可得心應手,時間運用更經濟,有老師笑說不用黑板,手沒那麼累了。


半日制的教學時間短了,各學科組都憂心如焚,紛紛界定核心與邊緣課程,哪些交給學生嘗試自學,哪些宜重點講解,經歷了一次極有深度的專業討論,與以往年復年的課程微調,其實是因循;或只待統考新要求、教科書改版才改變的態度,不可同日而語。下午的時間更能好好利用,有針對性的照顧優生與後進生。


  2020.11.1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罰抄

台上大人照本宣科,侃侃而讀,睥睨一切;台下官員戰戰兢兢,俯首伏桌,狂抄猛寫;看到這一幕,無不搖頭嘆息。眨之者視為奉承諛媚、虛偽做作,譽之者稱為識時務、孺子可教;誰是誰非,自有政治名咀溯本追源,透徹分析。


群組內議論紛纷,插咀調侃。


「從教與學的角度看,要乾聽一小時,既沒文本,簡報、圖像輔助,宣讀時又缺抑揚頓挫、停頓講解,是最差劣的訊息傳遞,與TED talk天淵之別。」


「這是宣旨,我講你做,不容質疑,不需提問,只要歌頌唱好。」


「假設高官抄筆記,是學習,此亦是最無效的方法,應聽到神來之句,才立即記下,怎會不斷狂寫?算你句句聽得明白,也要經歷理解、整理、分析,才記錄重點的思维過程。」


「哈哈,這就證明根本沒用腦。這樣教學生做筆記易很多了,可抛掉什麼概念圖、關鍵詞了。」


「你怎知他們在抄什麼,應公開筆記讓我們好好學習。」


「我估是在抄題目,像有學生進入試場考公開試,全不懂答題,但要坐夠半小時才准早走,也就只好不斷抄題目,抄夠半小時三、幾頁紙,夠鐘就施施然走。」


「我肯定他們在不斷重複抄寫我愛國家、聽黨的話、跟黨走」,政治正確嘛!」


「想起當年同被罰抄校規三百句的同學,不過論誠惶誠恐的程度,遠不及一眾高官。」


 2020.10.29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檢視教學表現準則

校外評核的各項措施中,由外評隊透過觀課以理解學校整體教學表現佔最重要的部份,因時間及人手關係,做不到專科專觀,只能在兩天內用「走透透式」觀四、五十課節;也只能按評核表格內的各項標準評分,業內人士很熟悉這些標準,都是大量細項化教學上或教改要求,在不同程度的形容詞上圈一個近似的,再打一個只分四級的整體分,以總結教師及學生表現。貌似客觀的評分,可能是一種錯覺,評估細項是否有效度,能否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表現,才是關鍵。


不過,當學校為老師進行考績性評課,自然參考外評準則,也只會就單一課堂的表現而打分評等。在疫症出現,及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下,學校的課堂內常態學習受到嚴重衝擊,也就不能只靠課堂上的教態學態評等,很多事前的準備功夫更重要,如製作及搜尋恰當視聽教材、習作,在課前、課中和課後應用;設計引導問題,誘發討論;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等等,更影響學生是否學到。


所以,表格式的觀課準則要全面檢討了,此不是質疑這些單項標準沒用,只是優秀教師已不止於個人課堂上表現。而學校教師更要成為專業社群,各自發揮所長,又能互補長短,不再為分堂數、工種而疑惑不安,學校領導更要用心凝聚教師共力,學生才最得益。


 2020.10.1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備課的提問及反思

這幾年都有到學校作較深入長期的專業支援,主要是提升學與教的效能,及培育校內骨幹教師作教學領導,這樣才能令學校有校內改進能動者(change agents) ,作持續發展,不斷反思及改善教學。

方法是先在校內成立教學專硏組(pedagogy teams)由各主科教學或課程領導,加上科內願探究教學效能的老師組成,約十多位。

各主科開展課堂教學嘗試,透過共同備課、觀課及回饋、反思教學效果,及向同儕展示及匯報在教學過程中的轉變和得着,分享可能是預期的成果、或估計不到的失誤。目的不是進行一次行動研究,也不是找一套好策略、搞一堂好課,是每-位參與者都有教學上的反思,也有心改進。

各科的教學目標、教材及策略由學科教師負責,他們最明白學生習性、學習難點及重點,我主要是培育跨學科的教學領導,也沒有要推行什麼流行的策略,只提出可反思及需探索的問題。例如:


新教學設計與以往的教學的最大差異是什麼?

你期望學生經歷什麼不一様的學習?

教學設計有什麼多元化策略?是針對什麼學習問題而出現的?是否需要?哪一個是主策略?

要主策略順利進行,需要什麼條件、或會預見的限制?

如由講解及提問的概念澄清法改為學生探究學習,學生需要有什麼學習習慣、知識、技巧和能力?

當然,上述提問要結合備課題材。


2020.10.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