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Hattie 雖在其超大型教學效能研究(meta-analysis) 中,排列和分析了九百多項影響教學效能的因素,尤其是強調課堂內教學策略的重要;不過,他仍認為教師的影響極大,好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高期望,在課堂內不能凝造一個只找錯處的學習環境,並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效能常存質疑,不固步自封;也不能單打獨鬥,要習慣與同儕討論教學上的問題,有否效果及如何評估。
他亦對建構或發現式學習(constructive or discovery learning) ,把老師視為只激活或輔助學生學習的角色有點保留,因太少明確研究數據證明有效,而且對大部份學生來說,是非常沒效率的。反而應要刻意結構(deliberate structure)課堂教學的步驟,以幫助學生從教師的備課安排中,發現及建構知識。
我亦常在教學講座中提及上述意見,稱之為pragmatic contructive learning (務實的建構學習) ,即教師能透過問題的鋪排、情境的改變,引導學生尋找、連縏、组織知識和概念,最後才到發現及建構。
既然中、小學的教育,學習目標仍以掌握知識為主,也就要回歸學習主軸,什麽學科內容應如何教的問題;前設當然是先理解學生的前備知識和能力,對大部份學科來說,如何引發及提升其學習動機、目標是否恰當、學材是否合適和豐富、引例的鋪排和層次能否澄清概念、及如何勾列及鞏固學習;學習語文自然離不開多讀多寫多練習了。
2021.2.0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