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談John Hattie 與Klaus Zierer的對話,也是Hattie借此回答對其超大型教學效能研究(meta-analysis)的疑問。
其中一個較大的爭論是班級人數,Hattie 解釋研究顯示小班效果不算強(效應值 effect size 約0.21), 但很多人都主觀上不同意,而強調要多投資源於降低課室內的學生人數,但如果教師的教學不改變,教法繼續跟大班一樣,又怎會提升效能?所以要改變教學性質(teaching nature) ,才可以最大化(optimize)小班的好處。
我亦有同感,提升學習效能關鍵確在教學策略及對學生的態度上;不過,此亦反映實驗控制式教學研究的局限,把成果歸因到只量度班級人數的效果時,就可能忽略了因人數少,而令其他相關因素(如師生關係、回饋等)有效性提高,小班的好處在其他因素的效應值上反映或隱藏起來,因各因素都會重叠、互為相關,不像純科學實驗,能更準確控制變易。
Zierer 問了一條很尖鋭的問題,學生的學習不濟應否歸咎教師?Hattie 回應說學習有教師及學生兩方面,大家都受動機,智能、背景等影響。教師不能影響學生與生俱來的智能,卻對學生的學習發展及成果有最實質的影響,帶來這影響的教師非常值得尊重;事實上亦因為不斷在學校看到優秀成功的教與學,才令大型教學研究有意義。
我有機會常到學校培育教師,深深體會到好教師的深遠影響,很多知識更來自前線教師的智慧。
2021.1.2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