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
所住屋苑管理費,與會所設施收入相關,為開源節流,以問卷調查形式收集住户意見,以供參考,頗流行。
問卷設計詳盡,第一條問應否設置燒烤場,設在何處?再問願負担多少費用,可選由十萬到五十萬?接下是燒烤場的細節,什麽食物,多少個爐之類。
驟眼看來,是所有住户填答,表達意見,很公平。
屋苑設燒烤場是頗厭惡的,聲浪、氣味嚴重影響近場的十多層樓,幾十户住客,而其他幾百户都會贊成,只要「不在我的後院」。
在毫無知識下選建造費,只花十萬自然好過花五十萬。
接着是把每一項設施,如健身室、游泳池、迷你影院等等,逐一填答收費應否調高、調低或不變,看來既全面,又沒引導性。
我把自己使用高的設施都填了調低收費,其他都調高,相信不使用設施的住户更會填所有設施調高收費,就不用管理費補貼。
對問卷調查數據特別敏感,不只是問題本身用詞是否恰當、有否誤導,或信度是否夠高等問題,而是對填答者的認識,他們對事件的知識和理解等問題有否掌握。就像個別設施收費的高低與收入的關係,是要試驗,計算「需求彈牲」,才得出加或減價會增加收入。
中、小學生都要做專題探究,很多都被引導到要有一手數據,大量毫無效度、無可信性的問卷充斥,又把數據打印出色彩繽紛的棒型圖、圓型圖,是濫用數據,原意是希望學生有準確憑證,探究求真,卻弄巧反拙。
我們的政府,為達政策目標,流行語言偽術,轟炸宣傳式洗腦,亂用不真實的數字,可悲。
2015.5.28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分組課業
記憶中,課業(Tasks)一詞,譯自二十多年前,推行學習目標與目標為本評估(Targets and Target-Related Assessment, TTRA)的文件。TTRA,後改為目標為本課程Target Oriented Curriculum (TOC),有很多較新理念,如就學生程度作階段性及多樣化評估,評估是為了學習等,源自西方教育以學生為本,重視個人表現的教育原則,後來因評估複雜,教學亦太多相應改變,教學範式難於轉變,教擔亦過重,草草終結。
當時,課業是一個新名詞,不等同工序、習作、練習、工作紙,好像是較豐富多樣的設計,讓學生展示產出(outcomes)。有這個印象,是因為TTRA其實是照顧差異學生學英文的課程,為了強力推行政策,中文、數學的學習也被拖下水。
重述舊政策,是說明課業的多元性,讀、寫、說、聽都可以是learning tasks。
要照顧差異,分高、中、低組做適切學生能力的課業就成為一項策略了。
在閱覽過的分組課業,幾乎千篇一律,是填答工作紙,例如目標是學形容詞,差組是從提供的詞語中選,最好的一組要背,中間的一組是提供每個詞語的頭一個字母,即有小提示(cues)。
想深一層,這是照顧學習差異嗎?我們的目標只是要學生填滿工作紙,或者考試時的題目相近,用這種「課業」,教與學的透因都大,是為「應試」而設計。
落後生不明白詞語的意義,課業需要用更多圖象,例子,情境、語句去輔助,不是靠選,更不是靠提示字母的低層次記憶,高能力學生亦不應停於做填充,可多寫幾句。
為不同能力學生設計的課業,要針對其學習特性,不是提示式練習(exercises)。
2015.5.21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2015.5.21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彼此也在捱
無論課程規劃得如何天衣無縫,教案學案如何備得仔細通透,不入課堂,根本無從得知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學得到,學得足夠。
多年來,常感到沮喪的是觀英文課。觀課的經驗中,只感到教師不斷努力餵,而力有不逮的學生不斷生吞,拉牛上樹,對牛彈琴的情况,比比皆是。
常問學生在做工作紙時,究竟明不明,是否學到?多是一臉茫然,總在抄抄寫寫,唯唯諾諾;問是否想學?眾口一詞答英文這麼重要,怎會不想學。
他們都不是最弱勢的落後生,更惡劣的當然是習得無助,抗拒學習,甚至出現課堂失控。
教師其實也蠻努力,依進度趕課程,用流暢英文講解要求,務要完成教科書上習作,要求學生做討論,填工作紙,更要上網找教材,出卷、改習作等等。
我不是修英文專科的,觀察和判斷都是外行,只想到一句「彼此也在捱」。
常在想,究竟全港所有學生都要達到公開試英文及格的目標,是否合理?既有學習差異,又為什麼沒有按學生能力的恰當目標?
但「學好英文」又是一切中、小學,教師、家長及社會人士的共同意願,因為學好英文與否好像就是貧富、階級、地位、知識、藍白領、腦力勞力的分界線。
上星期提及九龍倉集團走入社群,助弱勢家庭的孩子,為英文水平落後三、四年的學生開展「英文起動計劃」,就是針對英文學習失效問題,不但要提供大量資源,豐富而合適教材,還要透過群體互動積極性,減退落後生已積累的學習壞習性,再細意輔導,或會有希望重拾學習英文的自信和動機。
2015.5.14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多年來,常感到沮喪的是觀英文課。觀課的經驗中,只感到教師不斷努力餵,而力有不逮的學生不斷生吞,拉牛上樹,對牛彈琴的情况,比比皆是。
常問學生在做工作紙時,究竟明不明,是否學到?多是一臉茫然,總在抄抄寫寫,唯唯諾諾;問是否想學?眾口一詞答英文這麼重要,怎會不想學。
他們都不是最弱勢的落後生,更惡劣的當然是習得無助,抗拒學習,甚至出現課堂失控。
教師其實也蠻努力,依進度趕課程,用流暢英文講解要求,務要完成教科書上習作,要求學生做討論,填工作紙,更要上網找教材,出卷、改習作等等。
我不是修英文專科的,觀察和判斷都是外行,只想到一句「彼此也在捱」。
常在想,究竟全港所有學生都要達到公開試英文及格的目標,是否合理?既有學習差異,又為什麼沒有按學生能力的恰當目標?
但「學好英文」又是一切中、小學,教師、家長及社會人士的共同意願,因為學好英文與否好像就是貧富、階級、地位、知識、藍白領、腦力勞力的分界線。
上星期提及九龍倉集團走入社群,助弱勢家庭的孩子,為英文水平落後三、四年的學生開展「英文起動計劃」,就是針對英文學習失效問題,不但要提供大量資源,豐富而合適教材,還要透過群體互動積極性,減退落後生已積累的學習壞習性,再細意輔導,或會有希望重拾學習英文的自信和動機。
2015.5.14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英文起動計劃
弱勢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常處於劣勢,學英文尤甚。
學生的前期學習,過深過量追不上,凡測考都展示失敗,自然失去學習動機;到中學,其英文水平,很多都落後三、四年,但在學堂上學習時,又礙於要應付課程及考試,「讀、寫、說、聽」的教科書套件練習,如潮水一樣湧入,不明所以的抄抄寫寫,沒成功感、滿足感,又怎會不變成「英文植物人」,一聽到學英文即動也不動,毫無反應,徹底離棄學習。
九龍倉集團走入社群,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四年前開展「學校起動計劃」,資助學校,做義工,扶助弱勢學生學習,已有四十四間學校,超過四萬學生受惠。更針對英文學習失效的問題,推行「英文起動計劃」(English We Can)。
這個嶄新計劃,要具體回應學生水平、課程內容、教學效能及成效等問題,是相當具挑戰性的。來自二十五所學校的一百九十位同學參加計劃,不同程度的教材要符合同學水平,照顧差異;在一百個小時的學習內,提升在閱讀理解及應用英文詞彙的能力;並有四十多位中文大學的優秀學生作導師,都要實踐班級經營,又要受英文科教學專家的培訓,設計大量有趣有效的體驗、學習及評核活動,與同學並肩同行,為成功學習而努力。
更有二、三十位的業務單位義工,支援計劃,成為學生的師友(mentor),會關心他們的學習,解答他們的疑難。
計劃的學習目標,並不止於多學幾個生字,而是要同學重拾學習的自信和動機,更希望能展示弱勢學生學好英文的多項因素。
2015.5.07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學生的前期學習,過深過量追不上,凡測考都展示失敗,自然失去學習動機;到中學,其英文水平,很多都落後三、四年,但在學堂上學習時,又礙於要應付課程及考試,「讀、寫、說、聽」的教科書套件練習,如潮水一樣湧入,不明所以的抄抄寫寫,沒成功感、滿足感,又怎會不變成「英文植物人」,一聽到學英文即動也不動,毫無反應,徹底離棄學習。
九龍倉集團走入社群,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四年前開展「學校起動計劃」,資助學校,做義工,扶助弱勢學生學習,已有四十四間學校,超過四萬學生受惠。更針對英文學習失效的問題,推行「英文起動計劃」(English We Can)。
這個嶄新計劃,要具體回應學生水平、課程內容、教學效能及成效等問題,是相當具挑戰性的。來自二十五所學校的一百九十位同學參加計劃,不同程度的教材要符合同學水平,照顧差異;在一百個小時的學習內,提升在閱讀理解及應用英文詞彙的能力;並有四十多位中文大學的優秀學生作導師,都要實踐班級經營,又要受英文科教學專家的培訓,設計大量有趣有效的體驗、學習及評核活動,與同學並肩同行,為成功學習而努力。
更有二、三十位的業務單位義工,支援計劃,成為學生的師友(mentor),會關心他們的學習,解答他們的疑難。
計劃的學習目標,並不止於多學幾個生字,而是要同學重拾學習的自信和動機,更希望能展示弱勢學生學好英文的多項因素。
2015.5.07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