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課程規劃得如何天衣無縫,教案學案如何備得仔細通透,不入課堂,根本無從得知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學得到,學得足夠。
多年來,常感到沮喪的是觀英文課。觀課的經驗中,只感到教師不斷努力餵,而力有不逮的學生不斷生吞,拉牛上樹,對牛彈琴的情况,比比皆是。
常問學生在做工作紙時,究竟明不明,是否學到?多是一臉茫然,總在抄抄寫寫,唯唯諾諾;問是否想學?眾口一詞答英文這麼重要,怎會不想學。
他們都不是最弱勢的落後生,更惡劣的當然是習得無助,抗拒學習,甚至出現課堂失控。
教師其實也蠻努力,依進度趕課程,用流暢英文講解要求,務要完成教科書上習作,要求學生做討論,填工作紙,更要上網找教材,出卷、改習作等等。
我不是修英文專科的,觀察和判斷都是外行,只想到一句「彼此也在捱」。
常在想,究竟全港所有學生都要達到公開試英文及格的目標,是否合理?既有學習差異,又為什麼沒有按學生能力的恰當目標?
但「學好英文」又是一切中、小學,教師、家長及社會人士的共同意願,因為學好英文與否好像就是貧富、階級、地位、知識、藍白領、腦力勞力的分界線。
上星期提及九龍倉集團走入社群,助弱勢家庭的孩子,為英文水平落後三、四年的學生開展「英文起動計劃」,就是針對英文學習失效問題,不但要提供大量資源,豐富而合適教材,還要透過群體互動積極性,減退落後生已積累的學習壞習性,再細意輔導,或會有希望重拾學習英文的自信和動機。
2015.5.14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