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要恰如其份

接大量邀約,主講「如何推行自主學習」,因分身乏術,只能推卻。

常笑說:「聽我講完,你們會更迷惘,不來了。因為我會不斷問什麼是學校認為的『自主學習』?為什麼要推行?針對哪類學生?什麼年級?哪個學科?有什麼具體目標?」

「自主學習」很討好,又可以任意解讀,尤其是在電子科技發達的時代,學生透過平板電腦、手機、影片,及教學軟件學習,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不是很自主、很好嗎?

龐永欣引述台灣教改推手及人本教育學者史英對潮流「翻轉教室」的見解,值得細味。由「老師自製教學影片,學生在家觀看聽講、在課堂討論」,不是很理想,很主動嗎?史英認為要學習有效,應改進的是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而不是對着大量無質素的單向講解短片。

有時聽到學校搞「電子化自主學習」,目標是拍數以千計的教學短片,放上平台,讓學生隨時觀看,還強調不花教師時間,「隨便」用手機自錄就可以,不禁啞然。是否因為要「推行」,要掃除「礙」,就不問質素,不問效果?

韓孝述亦提及史英強調『精進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的重要,更同意美國學者Thomas
Guskey的看法,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許多設計,都只是常規教學的補充,而不是常規。

常規教學,不是傳統講解,而是在課堂內,令學生能參與,學得到的教學。

我看「自主學習」,是課堂外的學習行為,如何恰如其份,配合課堂內的有效常規教學,包括不過量,注意學生的學習平行衡,及具質素,即無論是預習或觀片,有準確目標,起真正的學習作用。
2015.7.16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