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訪一所小學,初小學生必修國際象棋課,以培養棋王,及鍛鍊邏輯思維能力。教師以層遞式提問為主要策略,深淺有序,並分析難點,解釋疑問,學生都學得愉快有效,不過仍有百分之三十同學不積極參與。
這現象引起同事間的討論。
「小時極愛捉象棋,也捉得不錯,卻從沒試過有系统的學,都是在騎樓底下看大人對奕,不斷的看,看多了自然懂,及後躍躍欲試,越捉越好,才讀棋譜,看大師故事。」
「捉棋是興趣活動,興趣就最重要,就算有助思維,也能是必修,應讓學生有多樣選擇。」
「這要看學習什麼,捉棋的步法有很多基本功,規律的學,刻板的教,能保證一定水平,總好過花時間胡亂摸索。」
「捉棋的思維解難能力是否真的能轉移至其他學科學習?有哪些學科學習較需要類近能力,哪些不?」
同事的討論,其實就是什麼內容應如何教(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哪些能力該如何培育的問題。
內在動機強,興趣高,學什麼也事半功倍,自主學習如魚得水。
數理、經濟科的學習,是否較近似學捉棋的步驟,及較易轉移其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中國語文,到處都是機會,多看多讀多說,為什麼卻要學得刻板規律?
英語學習,困難與爭辯都最大,此亦與東西文化的教育取向不同有關,前者是控制式的集體學習,後者則強調個人自由意願,趣味式學習。國內學生學英語外在動機高,不怕刻板規律的學,可惜師資太弱。香港一般學生學英語最困擾,沒有足夠環境沉浸,用英語學,趣味低,學不好;當外語規律的學,用母語學,又被專家們鄙棄。
2014.10.16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