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專業支援

過往十多年,因着幾項基教育基金的撥款,有機會在大學,帶領一隊資深教學專家,到學校前線,與中、小學教師携手協作,提升教與學的效能,這一種有着師傅(mentor) 、教育顧問、學校領導、課程指導、教學專家、教室支援、數據解讀、學習促進、互動學習、催化改變者(change catalyst) 角色的工作,極不易為,經驗及累積的學校改進知識相當寶貴。

今學年轉換了工作,驀然回首,談談看法。

在教育及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新」教學要求接踵而來,被日常大量教學事務壓得透不過氣的教師,仍然願學、願改變,需要的確實是有質素的專業支援,分析和解讀新課程及教學在「本校」的「可為與不可為」。專業支援要發揮效果,不是舉辦一、两次講座,述說新改變如何美妙、方法如何有序,而是要透徹理解校情、既要展示專業知識,又能令理論得以實踐,改變才可以「落地」,才能取得教師們的信任及信心,行動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支援人員與學校的協作,不是靠學理知識霸權,而是要建立較長期伙伴關係,用心輔導,共同嘗試,催化改變。

支援隊伍沒超然的知識和能力,駕馭一切教學失效問題,但一定要是不斷互相學習,不趨吉避凶,敢於面對難題與挑戰,才會持績進步,引導學校改進。
美國學者Martha Sanstead在期刊Educational Leadership (1/2016) 亦撰文,分析較長期駐校專業指導與教師的協作。

與國內外學者交流,無不羨慕香港的創新,敢於資助,讓大學的專業支援,才能持續有效,人才和知識,才得以總結和承傳。

2016.3.10  原文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