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開展了以大學專業支援人員,到中小學進行校本改進的計劃,最早期的校本改進,首要任務是要為學校作情勢檢討(stock-take) ,透過問卷、訪談,以掌握學校狀況,才能作出改進建議。之後十八年,帶領的一系列學校改進計劃,都堅持綜合及整全式(comprehensive and holistic) 支援,就是期望學校不只停留於某一個點子或項目式改進,要學校上下一心,有共同的信念及理解,改進才持續和有效,例如在照顧學習差異上,不單是找一個教學法或電子軟件去解決「差生」的問題,而是要檢視學校整體狀況才有效,因可能整體教學上的規範及學習上沉悶,導至「差生」越來越抗拒學習。
要理解學校狀況,憑證為本(evidence-based)與數據帶動(data-driven) 也一直是學校改進計劃的核心原則,與大學作硏究的求真精神一樣,就要有多元數據,包括量性的問卷調查及學習表現指標,質性的持分者訪談,多角度的觀察,蹲校、觀課等較長期的理解和分析,校本改進和發展才更紥實。
二零零零年,教育當局要監察學校表現,也推出持份者調查(stakeholders survey)及學生情意(APASO) 問卷,加上二十三項的學校表現指標,要求學校自我評估(school self evaluation) ,學校就沉浸於搜集數據作所謂憑證了。更為了方便閱讀和容易理解,可供跨校比較的數字式數據最吸引,大家也為此而奮鬥。但要透過深入訪談觀察才得悉的校本困難和挑戰,以解釋表現優劣,也就往往受忽畧。
特別提出學校改進與監察,都需要數據及憑證,但甚麼數據、如何搜集、怎樣解讀,為甚麼不能以點(部份數字指標) 作面(整體學校表現) ,及如何好好利用數據憑證,以助學校及教學校改進,而不被誤用、濫用、或被監察者作策略性用(strategic use) ,是卓越教學領導的專業知識。
近年,資訉科技高速發展,電腦軟硬件都充裕,數據的輸入、分類、整理、儲存,以至表達方式,都非常方便用者(user friendly) ,商界、科技界、政界等都崇尚大數據(big data),教育界自然也不例外,都在談學校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這些數據如何在學校真正發揮有助教學效能、令學生在學習上有所增益,才是最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學校教育的層面上,可把數據的功能分為:(一)作為資料記錄,以方便行政及管理上的問責及被問責(accountability) ,(二) 作為展示、監控及評核教師及學生的表現,(三) 作為回饋(feedback)及指引(inform) 下一步 教學的作用。
為較準確理解學校的狀況,找了七、八位分別在不同類別的中學任教的資深教師,從教第一組別學生到第三組別、有在直資、有在傳统名校,亦有是學校中層領導、主任等,做了一個小型訪談。
先談行政及管理層面上的數據的作用。其中一位述說了學校如何設計電腦應用軟件,把數據整理,作知識管理。他舉了一個為學生點名的例子,出入學校要「嘟卡」之外,每堂都要用電腦點名,還要分為出席、缺席、遲到、有理由、沒理由、應否罰、罰什麼,度身設計的軟件很厲害,可記錄與學生面談、諮詢及輔導的內容,學生的資料及過往行為,一按制就可以全部展示,過往五年每一學生的資料都可一目了然,又可向家長交代。
他們現在最頭痛的是:時間都花在輸入和分析數據上,擠掉了花在如何教得更好的考量上。
(卓越教學領導之二)
2016.5.09 原文載於657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