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教學法

八十年代中,在師範學院任教,杜威(Dewey)的教育進步主義、皮亞傑(Piaget)的實作學習,及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不但毫不陌生,同事們都身體力行,搞活動教學,尤記得當時的課室佈置,前面預留空間作小基地,細細粒的初小學生或坐地上、或取張小櫈,圍攏過來,聽講解、說故事、答問題;有時又回到書桌,抄寫做練習,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小實驗等,課堂都充滿動態。

其實真不明白為什麼現在才把學生要參與、要互動,要合作等煞有介事的作新猷推崇。

最擔心的是學生實習時,管不好秩序,課堂失控。當時的傳統教學仍當道,直述講授為主,教師都一臉嚴肅,稍微風吹草動,罰則侍候,抄寫特多。

常與學生戲言,我們奉行的是「寂靜教學法」。此亦難怪,舊式的「火柴盒形」學校,兩旁是課室、中間為走廊,沒空調,要開窗開門,稍有聲浪,鄰班叫苦,校長巡堂,一聽雜音,板起面容,探頭入室,「殊」聲四起,又回歸寂靜。

我們都受進步主義薰陶,活動教學,不能不試,也就與學生商商量量,搞輕手輕脚搬枱,偷偷摸摸分組,笑要細聲,拍掌要短,同學要聽清指示,反應要準要快,否則取消活動。

資深教師,多不以為然,一樣用心直述教學,目標是考好試。

不拘執於什麼新創,而常認為要在不同情境和目標思考有效教學,或者是上述經驗的後遺症。

近來常觀IT教學,軟件特多姿采,學生都埋首於熒幕鍵盤,忽然覺得「寂靜教學法」無聲無息的回來了。
2016.4.28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