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教一年級本科生,有新的教學體驗。
因未能掌握學生的已有知識、學習水平及習性等,且教學語言為英語,備課時都有點忐忑。見到學生,都是活潑開朗、十八、九歳的年青人,帶着手機、微型平版電腦上課。幸好同學英語水平高,很投入、討論與答問都沒有難度。
那是第一課,也就得好好準備,每組一張大白紙,幾大疊不同顔色的小報事貼(post-it),當然少不了紅、藍、黑的粗大水筆。更特別強調,每一個關𨫡詞要填在一小張報事貼上,方便分類。
同學都聽得非常清楚,有部份照做,有㡬位把詞彙,全都填在一小張報事貼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有一組乾脆用手機或ipad記下。我有點愕然,原來慣常見的學習現象,同學邊交頭接耳討論,邊把報事貼掉上撥落 ,用水筆圈圓畫方、配上套格箭咀、再以文字解釋等跳脫的學習活動都沒有出現。
她們都只笑著解釋: you are environmentally not friendly (你不夠環保) 。
下一堂來臨之前,匆忙找來幾位舊學生,教我google form, padlet等軟件,以配合新世代的學習。
不過,想起學生們趴在大白紙上,吵吵鬧鬧的學習情景,咀角仍泛着笑。
2016.5.19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