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整形

舊同事在群組傳來一則新聞,有關今年的韓國小姐選舉,網友發現所有參選佳麗都像是同一個模樣,眼耳口鼻都是整出來的,選的不是美,是整形師傅的手藝。

群組內議論紛紛。

「初看想笑,再想想是無奈,可悲,為什麼要否定天生的外表?」

「身體髮膚,受諸父母,真不明白為什麼韓國父母要帶子女去整形?」

「每個個體都有其價值,為什麼要崇尚單一標準?」

「用哪個明星、名人的模版最美、能當選?」

「教育界其實一直在做同樣的事,為孩子整形,要合模,合標準。」

教育也確是為孩子整形,最快捷簡便、價平而又具效率的,自然是用學校機器「啤」出來,這毫無新意,「學校不是工廠」已是一世紀內讀教育的老話。

多年來,制度其實沒有什麼改變,都是要、想選「美」,用學能測驗還是TSAHKCEE還是DSE,只是換一個模版,一樣照「啤」。學校雖多了大量特色,體藝活動數不勝數,但都是為制成品添件衣服,戴上頭飾,仍是同一個體形模版。

何美儀、趙永佳的休學優學報導,上星期日的應是總結篇,更為香港教育制度斷症:沒足夠資源照顧個別學生,只要求孩子合模,聽話、服從,用同一套標準作評核,主流學校都隨著公開試成績的魔笛起舞,罔顧孩子的個別能力及特性。一年的休學體驗,非常寶貴,更關心的是孩子能否適應、和應否融入主流框框。

問題不只是制度和學校,是要思考什麼是「美」?為什麼要參選、要競爭?

2016.7,1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