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答客問(二)

「你提到觀一堂課未足以評核教師能力及學習效果,可否加以解釋?」

「先說一些體驗。到學校作專業支援時,常被要求做全校觀課,以改善教學。在這情況下,觀課只作教師發展,不作考績。有時在某些課題,教師只設計幾條討論題目,把大部份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再匯報幾分鐘,總結一下,40分鐘就過去了。學生展示時又確實能列出幾個要點,課堂學習是暢順的,尤其是當學生水平不錯,又或者是聽話懂配合的一群,這樣,就不能只觀學生在一堂課上表現而評核教師,因教學能力沒在學習過程中展現。有些甚至是刻意設計,以廻避被觀課、受評核。其實,迴避不到,高效能課堂就要視討論題目的層次、教師的總結能力,討論前有否恰當輸入及閱讀資料等等。」

「有學校都在推行內地式的自主學習,都是課前預習、學生分組討論,組長作小老師匯報,作展示,還課堂給孩子,教師說得少,也未必能在課堂上展現能力。」

「我沒有作追縱式的教學研究,不能太武斷的評論。因為要長期作個案觀察研讀,才較可能歸納出這類自主學習的成敗應歸因於什麼,是學生的個人水平、努力程度、養成的學習習慣,還是教師的教學設計、課程內容的恰當性、考評的要求等等。從觀一堂課作評核的習慣中作反思,就是提出在資訊科技的學習世界,課堂外的學習,例如上網讀資料、看教學影片,而又可能是個別教師促導,甚至是科目領導、群組設計的,應如何準確評核。」

2016.7.07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