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活動的目的

上星期寫了一篇學校應推廣跳繩活動,在群組內議論紛紛。

「你太out了,學校的課外活動跟以往完全不同,連棒球也不夠in ,不但有劍擊、欖球、高爾夫球,連冰上曲棍球也有,極多元化,誰還會跳繩。」

「除體育活動外,非洲鼓、茶道、劍道、粵劇,都有。」

「可能資源豐富,很多學校都標榜有四文五語,是課外學韓文、日文呢,學生都哈韓、哈日,追星,課外活動要緊貼潮流,要創新,學生才不覺老土,肯參加。」

「是呀!潮流很重要,幾年前韓潮初襲,我校已組學習團到首爾,說是看三星科技,遠早過推STEM,不過只在陳列室兜了一圈。」

一輪搶白,幾近無言以對。
又提出問題:在課外活動上,學校的教育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要推該項活動?

是提供多元化的活動以供學生選擇,擴濶認識?
是建基在學校某些強項,如附近有草地,某老師擅打非洲鼓?
是學校資源豐富,可購置高價器材,並展示與別不同的特色?
是優生的拔尖活動,其他學校學生望塵莫及?

我的想法很簡單,是回歸基本,跳繩是很便宜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負擔得起,更重要的是全校師生都可參與,可一齊跳,又有足夠的帶氧運動量,更可結合班級經營。設計及推動得宜,就不會沒動機。

曾到國內評鑑學校德育項目,在哈爾濱的一所中學,近千位同學在小息及午飯時間,在操場一同練習跳大繩,場面震撼,學生們活力充沛,笑容滿面,翻騰跳躍,互相支援提點。

校長說這是學校特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項目。

2016.8.18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