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來,參與了大學支援學的校改進工作已二十年, 緣起於九七年,中文大學教育系領導同事的遠見, 認為囿於大學內的教育理論,應與前線學校的工作結合, 才能有利於學生學習及教師發展;同時,實踐的經驗, 能回饋大學的教學,及創造新的學理知識。
我們就抱着這個信念,開展了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 有關學校改進的試驗計劃。及後因得到不同教育基金的撥款, 也因而有機會在十多年內,以不同的形式及主題,帶着團隊, 支援了超過四百多所學校。
最初的試驗,是引進了美國學者Henry Levin的躍進學校計劃,且非常認同其三個學校改進原則: 目標一致、賦權承責及發揮所長。
這三個原則,說的是學校、機構或計劃能得以成功的要素, 是整體而能持續的改進。但如何才能體現這些原則? 於是就先要認識學校、理解校內持分者的能量及需要, 才能就共同目標而制定策略。
為學校檢視情勢(stock-take) 就是重要的一步,以問卷作調查,與各持分者訪談,蹲校作觀察, 建立友善的夥伴關係, 並同時能為部份老師們提供一些到位的建議及方法等。 這種支援及協作,是要友善、專業而有質素的,能對症下藥, 不是有威嚇性及評比性的。
憶述這段早期,被稱為「學校醫生」的整體學校改進工作, 是很滿足,但亦有感而發。 因為近來很多學校的工作計劃及關注事項,都是千篇一律, 人有我有,為應付由上而下的政策而做, 不是針對校內教師能量及學生的切身需要而改進,旋風一過, 又原地踏步。
2017.7.27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