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課程 (二)

寫了<不一樣的課程>,述說台北桃子腳國民中小學,一個有關單車的生活體驗課程,群組內熱愛單車運動的教師朋友,紛紛起哄。

「正!這徹頭徹尾是一個STEM課程,除教會學生簡易修理單車的技巧外,有關車架裝置,前後三角架與軸管的關係,車架質料是鈦合金還是碳纖維,要配合什麼用途,以至對各種傳動、變速、煞車、避震等的認識,會大大提升學生對未來修讀機械工程的興趣。」

「也有很多數學元素呢!除簡單的騎車距離、速度、時間等概念之外,身高體重與車身高矮重量的比例,深一點的是計算軸距、齒輪等關係,可照顧學習差異呢!」

「我沒有那麼學術,最喜歡七彩繽紛的單車服飾,不如要求學生設計更安全的頭盔及保護身體的裝備。」

「用單車作交通工具,所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最低,單以推廣環保,已值得是一個重點學習。」

「應配合自我探究及解難的專題研習,可以是單車的發展、作用及未來的趨向,道路及城市應如何配合;以至其他衍生的科探問題。」

「這其實已是一個STEM+++的課程,不如把政府資助用來買單車、及螺絲批等工具,補貼單車之旅,科學、人文、體藝一爐共冶,不是最好嗎?」

「不要發夢了!好好淘價,看那裏買機械人及3D打印機最便宜。」

2017.11.23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美麗三子

上星期早上閱報,看到「雙學三子」離開終院時被拍下的照片。三位年輕人的陽光面容、眼神與微笑,非常美麗,真誠、自然、俊朗,那一臉澄明,泰然自若,與那些鼠頭獐目、眼神閃爍、面目猙獰的威權官員對比,誰是誰非,黑白分明,不言而喻。

你怎能相信這些是罪犯?

還以為周永康要感謝司長是說反話,看跟進報導才知道他真誠的重視這次體驗,是難得的奇妙旅程,把牢獄之災變成是閱讀、學習、體會、思考、爭取的歷程。這種寬容、以德報怨的品德與態度,相信會令刻意利用法治送他們入獄的官員無地自容。

對上訴成敗,都看得從容,用平常心看待,因為借此機會,讓司法公正、公民抗命、公義實踐、集會與言論自由等命題,得以再一次在市民雪亮的目光下被檢視。


只有持守理想和公義的,心無畏懼,才不會在酷吏前屈服,才會揭露種種監獄慣例的不公。
作為教師,我看到的不只是美麗的臉容,是活的教育,是不忘初心,不離棄理想和目標的堅持,是以一個更強的團隊爭取公義、民主和人權的決心。


從歷史上看,沒一個國家要靠嚴刑峻法、打壓人民、控制言論而可以長治久安,為人民稱頌。


想起還在獄中的東北案十三子,希望你們都身體健康,意志堅定,送上遙遠的祝福,要給你們多寫幾封信了。

2017.11.1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照顧學習差異應是恆常和內化的價值

半年前,蒙「不一樣教育節」的主辦組織 (包括「教育燃新」、「好單位」、「教育大同」及「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等) 邀請,為他們編撰的書籍《十二道不一樣的教育》寫一篇有關學習差異的文章,為其中兩間學校的照照顧學習差異策略作總結,欣然應允,成下文。書本月出版,順作推介。

前言
這不是一篇有關學習差異的概論,這裏沒有兒童成長和學習理論的推介,也沒有提供解決差異的方程式(很多策略已以系列文章形式,多年來在本欄介紹),亦沒甚麼微言大義,只是個人在有關課題上的最後總結和想法

回首三十年教師培育的工作,早期特別強調在課堂上如何運用教師的魅力、教態,用有節奏、清晰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有層次的鋪排教學內容、設計作業,要求學生努力,「考好」考試,是教人「教好」書。

為什麼仍有學生落後、學不到?

是因為我們沒真正理解學生,未能易地而處,沒接受學生的潛能、學習習性、前備知識都不同,以為說得清楚明白,學生一聽就懂,不明白學生「為什麼不明白」。
也就提出「學得到才是學」,要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和經歷的不足,運用多元教學策略,要教得豐富(teach rich),為學生提供更多「輸入」(input),並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回饋、鞏固和「鎖緊」(anchor)學習等等,學生都投入學習,動機高了,學多了。這並不是代表學生的學習產出(outcomes) ,尤其是學業成績等同了、拉近了。

為甚麼落後生仍追不上來?

就是因為人有差異,智能、活力、態度、習性都不同。所以,照顧學習差異,不是追求同一學習效果,而是希望學生能有持續的學習動機,亦要把「人人都學得到」的目標轉變為「人人都『仍』想學習」,人人都在他們現有的基礎上進步。把這個理念置於班內有三、四十位不一樣的學生時,困難就大,要針對大部份學生而訂定具體教學目標,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使弱生仍有動機學習,恰當的課程(即適合的學習量和深淺程度)以照顧大中流的學生,最強的學生要有挑戰習作、延伸閱讀、學習小組以伸展(stretch) 學生潛能,既不能要求學生有劃一的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 ,用較開放的態度接受不一樣的習作、多點回饋予學生,多類持續評估形式,是照顧學習差異的策略原則。這並不是說差學生可以做少些,為他們降低要求;其實,教差生的老師的教學設計更困難,材料要多,節奏要快,教學活動轉換要頻,只是不能期望他們與優生有同樣成績。當一班內的個別差異特別厲害時,只能在課後作小組及個別處理。

所以,我們不能用簡化的策略名詞,如適異教與學(differenti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合作學習或自主學習等,說成是照顧學習差異的萬應靈丹,要有針對性的設計。
上述這些經驗,不只是來自論文和書本,更多是前線教師們不斷思考、嘗試和實踐的成果。
真要追趕同一成就嗎?

每次談學習差異這個課題,都像傳道一樣重複:人的差異是必然的,學習亦然,接受學習差異是每位教師應常放在腦袋的觀念,變成恆常和內化的價值,這個課題就不用出現和再討論。事實上,西方的文獻都甚少研究一個策略,以照顧差異,因為他們都接受孩子們各有不同,學習有差異是正常不過的事。

其實,我對非主流的教育,尤其是課堂以外的一切學習,認識很淺,對重視孩子們的不同才華,提供平台讓他們盡量發揮潛能,以至不斷尋索另類學習模式的機構和單位的無私付出和努力,深深感激,望共同努力,為孩子們提供多元和不一樣的學習機會和經歷。更重要的是,社會不應再只用同一個標準,得一份成績表去判斷教育及學習成果。
才是真正的「教書育人」。
2017.11..13 原文刊於教協報676期〈見微集〉

不一樣的課程

在本欄提過台北新北市立桃子腳國民中小學,位於城鄉交匯點,像香港新界的學校,卻因校長及教師深信學習應生活化、在地化,也就孕育出不一樣的課程。

下午的課時都走出課堂,以生活體驗及課外活動為主,分為人文關懷、科學能力、藝術涵養、健康生活四個範疇。

其中有一個與騎單車有關。乘着電影「破風」的熱潮,為激勵年輕學子的心,透過跨領域教師夥伴們集思廣益與專業對話,構思出學校的單車挑戰課程「破裂」,期望學生在騎乘中自我突破、透過學習歷程發現和解決問題,再自我肯定,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課程有五項目標:一、擁有簡易修理單車的技巧;二、理解如何透過訓練鍛鍊體能、自我突破;三、藉騎單車認識在地文化、生態、地理環境;四、學習藉由照片影像記錄旅途中所發生的趣事、風景,培養說故事能力,五、建立團隊默契,學習互相扶持。

剛剛就涵蓋上述四個範疇。

我在想,這才是真正在生活中的學習。當然又惹來大量質疑及限制:資源、保險、安全、地點、家長 …………。不過,這才是課程的真義。

不用敲鑼打鼓,張燈結,強推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課程,此騎單車的學習,教師們的「在地化」專業討論,在漫不經意中,有齊STEM元素,還加上了藝術(Art) 文化(Culture) 與體育(Physical Education)

2017.11.09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磊落真誠

幸好,管治香港的鐵娘子及教育一把手都不是教育專業出身。

一把手為要效忠,強推<基本法>,竟建議透過直播,要求學校師生正襟危坐,聽京官宣解基本法。任何一個教育專業人士,皆知這是最拙劣、最失效的學習。要充滿活力的學生,聽不熟悉的語言、艱澀的詞彙,聽嚴肅的木頭人,照本宣科,就是學習?唯一想到的,是學習如何拍手叫好。

原來,是為了交代、交心、要做場逢迎吹捧的大龍鳳。為了交數,竟要學校簽署回條,以證實是高朋滿座的大龍鳳。又假惺惺的説成可以是自願,間接鼓勵弄虛作假,填數報大數。

鐵娘子一臉得戚,說只要瞇着眼,坐著不看不聽,理它什麼金科玉律,我自巍然不動,如何洗腦?是要求學生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說道理,要識時務,這種陽奉陰違、自欺欺人的學習態度,或者是高官精英明哲保身,扶搖直上之道。

年青時讀文革時的傷痕文學,人人拿着紅小書,高呼萬歳,鬥臭鬥垮異見者、反動者,口是心非,諂媚奉承,竟在腦海不斷湧現。想不到回歸只二十年,香港已脫胎換骨。

九七時,我是民主回歸派,深信一國兩制、高度自制,更常說要向哈維爾學習,就算在威權統治中,活得磊落真誠;教師要憑良心,說事實,也要教得磊落真誠。

現在看來,是天真,淪落至此,是悲涼。
2017.11.02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