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影片的應用 (二)

除了在互聯網上下載影片外,教師自己攝錄及製作影片作教學用途,已很普遍。一來因爲「翻轉課堂」的推行,二來科技設施令製作簡單容易。

影片既然是自製,就能較針對教學目標而設計,一般數、理、經濟等學科,都以澄清概念、輔以PowerPoint,由老師單向講解為主,教師入鏡會親切點,但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講解要清晰、層次要分明,能針對難點釋疑,較教科書商附送的PowerPoint 更細緻,學生都喜歡看,才有效果。

如校內教師團隊有良好協助作習慣,這些講解式影片可以分工,甚至全由最擅長澄清概念的同事負責便可。整理好後,可以在課前,課內及課後讓學生作預習、學習、溫習及測考前重覆翻看之用,是很好的自學教材。

這類教學影片,基本上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而製作,是為「大中流」學生學習之用;當然,個別需要時間重看及消化學習內容的「後進生」仍大有禆益。不過,究竟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看相對沉悶的教師自製影片是另一課題了。

近來,點撃頗多的是教師或學生填詞彈唱的教學影片,但都只是以提升學生興趣為目標,對需理解學習概念及內容幫助不大,熱潮一過,很快會沉寂,學習效果其實不強。

但從教育心理學上看,提升興趣是學習的基礎,教師們都只好扭盡六壬,教導學生。
2017.12.28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教學影片的應用

資訊科技發展迅速,在互聯網上搜尋及下載影片變得輕而易舉,以影片輔助教學比以往普遍得多。

教學影片可分為幾類,其效能及作用亦視是否符合學科教學目標而定。其中,有關科學知識、地球生態或歷史發展等紀錄片是常用的教材,透過影像及講解,令學生能掌握知識及內容,比單從課本及文字中學習有更好的效果,教師們都完全理解。嚴格來說,找好的影視教材輔助教學是基本功,與電子教學的發達關係不大;不過,現在搜尋、下戴、儲存、優化與分享教學影片容易和普遍得多,校內同事如在教學行為上有協作互助的意識及行動,教學效能定有提升,此亦是校內如何建立及管理教學知識(knowledge managementKM)的重要一環,KM 並不應只是學生的數據管理,如出缺率、測考成績、課業記錄等,教師教 學能量的積累更重要。

另一類常用的多與社會事務相關,有人物訪談及事件追蹤等,多用於通識教育科,此類影片不一定與知識內容相關,不是以傳遞知識為主要目標,不是為教學而製作,教師要利用這些影片輔助教學,如何恰當運用要靠教師的功力,即如何剪裁、選取、調動影片,何時配以相關提問、那時提供機會讓學生作深入討論等等,要妥善策劃,而不是要求長時間看完影片,才作討論和填答工作紙

2017.12.21 原文刊放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教師的心態

在一個如何照顧學習差異的工作坊上,參加者全是經濟科教師,其中一位是我朋友,很資深,是教科書作者,任教傳統名校,教學認真,講解清晰,學生成績斐然,深受愛戴。

我正奇怪他為何會來受培訓?


他有點茫然,對我說:「自從新高中改課程以後,多了學生讀這科,我沿用一貫的教學方法,備好課,更認真講解,課後還多了補課,但成績放榜後,非常不開心,整體成績下降了,以往如魚得水的教學,好像都不管用,連高端學生的成績都下跌了,很惆悵,確是想找一個教學法,以解決我的煩惱。」


在工作坊上,我們討論了二十多種教學方式,我問他找到了沒有?


「找不到,原來每一個教學策略都結合學習目標和學生能力來看果效,不過,討論後令我心中釋然,以前只教高中,又自恃對學習內容滾瓜爛熟,學生都經兩次篩選才讀我這科,學習動機強,成績優異並不為奇。想深一層,這與我們常任教高中的資深教師,不斷埋怨教低班的同事,教出來的學生不夠優秀,以為巧婦難為無米炊,公開試成績才濟的心態一樣。」

「那即是調校好心態,不有大要求,照舊方法教就成?」

「上完課後我更惆悵,因為知道要用多樣策略,有針對性的照顧高、中、低端學生,雖然都是第一組別生。哪要花很多心思啊!」

 2017.12.1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No pain No gain

我愛打壁球,連練習加比賽,一周兩、三次,已四十多年。

這年多膝痛厲害,只好延醫治理。可能一直以來,動而不得其法,勞損嚴重,個多月前終於做了全膝蓋置換手術。

醫生手術高明,一切順利。不過,復元到什麼程度,就要靠病人的自我努力。


物理治療師非常專業,提出三大關鍵:一是要鍛鍊肌肉的力量,要綁沙包提腿;二是壓腿拉筋至完全伸直;三是盡量屈膝,大、小腿越接近越好。


原來痛苦不在手術,在復康活動,幾項活動越頻密越好,越痛越有效,最好每一小時壓十五分鐘,會腫,跟著敷冰,隔一,二小時,重複,痛就考慮吃止痛藥,能有規律做,有最佳效果。


做了三幾次強力活動,耐不住痛,又不想吃藥,不斷想停。學生們知我性急,想盡早康復, 紛紛加入遊說鼓勵。那天一邊忍着痛屈膝,一邊聯想到一個教育問題。

治療師的建議我完全認同,就是:你一定要努力,盡力壓,就好;但非常痛,那就吃藥,抵得痛才有效。其實,這與教師跟與學生説的近似:你想成績好,就要努力;但太多學習內容要温,那就要更努力,睡少些,吃些雞精補品提神。

終於想出一個放棄強力壓腿的理由,還自我認為欲速則不達,對某些學生,教育是細水長流。

七個星期了,還是伸不直腿,要拐着走,果然   no pain, no gain.

2017.12.07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照顧學習差異要有針對性規劃及目標

在教育議題上,一直都認為如何照顧學習差異為最重要。教學就是以人為本,學生智能、習性不同,幫助他們的學習的方法自然有異,要有針對性的規劃和目標是自然不過的事。可惜學校被要求每三年寫一次學校發展計劃,列舉三項關注事項,又好像次次要有新猷,把應是學校永遠關注的照顧學習差異淪為機械式的某一輪學校學校計劃中的三年關注事項之一,三年之後就擱置一旁,搞其他自主學習、STEM、以至將會一窩蜂式出現的國民教育及基本法學習等。

這本也無可厚非,可惜學校受三年規劃的影響,也就傾向全校尋找一個策略,分三階段進行,以為這就是好規劃,此種做法以小學為甚,所以全校都推行「合作學習」、科科要做「分層工作紙」,究竟這些所謂策略是如何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様性,而又有效果,其實一知半解。例如合作學習的最大作用是透過組別經營,令學生多些機會參與課堂的討論,學生的互動性增強,學習氣氛改善,卻沒有什麼針對性的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效能,這不是把學生不科學的分成「高、中、中、低」能力,就以為照顧差異,是主觀願望,沒實證的。又例如設計分層工作紙給不同能力學生填寫,就更令所謂能力較差的學生永遠填答低端工作紙,會持續被「弱化」,永不超生。有在推行自主學習時,把六個年級分成三階段,機械的分成什麼「自理、自習、自學」的策略,對這些太空泛的「自」字頭策略有什麼效果,也是似明非明。這固然是因為校內專業領導和討論不足,也和應付那外加的監管,包括要提交創新學校發展計劃、或要面對校外評核的要求有關,總之相互抄擇,人有我有。

曾寫了三個有關照顧學習差異系列,亦引述了學者Hattie 有關學習效果的大型元分析研究(meta-analysis)
,列舉了九百多個有顯證的學習(visible learning)的策略及因素、及其效果,但卻不能,亦不應從中選一個最高效應值(effect size)的作為照顧差異的靈丹。

所以,照顧學習差異要一定有針對性規劃及目標。

先談中學。多年前的工作坊,曾選列了十多二十項涵蓋了班級組合、課程整理、教學策略、學生自學、以至學習氛圍的策略因素,供教師們討論,並做了小型的調查研究,理解在校推行的狀況,及心中認為那些因素較有效照顧差異。從推行、以至有效感來看,依次是能力分班教學、小班教學、課程調適及剪裁,然後就是班級經營、小組式額外教學輔導、補課等。所以,在教師的心目中,教「少」些,無論是人數、還是學習內容,最能照顧差異,教不完課程,就只好補課。分析數據時,我在想,這裏有點吊詭,教「少」些可能只針對第三組別學生,補「多」些又是否只適合第一組別學生呢?這些調查數據其實都是整體觀感,無針對性的問及照顧學習差異的某一策略是為甚麼能力學生、學甚麼科目時最合適。

這觸發了我試寫這個系列,從實際問題上探討,如何照顧學習差異。
試舉一例:在中學,對教師來說,最實在的教學目標是提升整體學生在DSE的成績,有甚麼方法能令在同一組別內的相對「高、中、低」能力學生都持續有動機學習?資訊科技的進展令教學影片易於製作、接觸及重溫,是否照顧學習差異的竅門?下期會分析各類自製教學影片如何照顧差異。
                                                                              (照顧學習差異系列四之一)
2017.12.04   原文刊於677期教協報〈見微集

語文的學習需要鼓勵

每次讀到那些語文測考、評估及研究中心的表現報告時,都有點不以為然。報告大多把一些較極端出錯的例子列出,例如it 讀成eat,以証明表現如何不濟。傳媒又特別喜愛報導,因有話題,可以揶揄諷刺。

完全明白測試作為基準的作用,追求更卓越的語文水平也是必然的,我只是從教學的角度看,語文的學習需要鼓勵,多於打擊


曾觀過的課堂教學,凡有學生個別朗讀,每讀錯一個字一個音,教師立即糾正,理由是要教學生最正確的字音,也不容讓其他在聆聽的同學學錯。久而久之,學生不敢嘗試,畧有困難就眼望老師,待提點;老師也學乖了,下次專找那些水平較高,讀到較好的同學朗讀,最後只有幾個尖子得益,教學只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曾說過,教師「教錯」比「教不到」好,同事都嘩然。知識如浩瀚大海,教師會出錯,但有心教、教得好,全體學生學到正確,也學了小部份錯誤,但比教師擁有完美知識,卻不懂教,不屑教,最後學生都離棄學習,哪一個好?


想當年到國外進修,同學在導修時暢所欲言,我卻結結巴巴,怕用詞、文法、語音皆不恰當。教授很有耐性的聽,微笑的説:「Go ahead. My mother tongue is English, but I can't speak a second language as good as you do。」(我的第二語言說得不比你的英語好)

對我是莫大的鼓勵。

2017.11.30 原文刊放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