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如何照顧學習差異的工作坊上,參加者全是經濟科教師,其中一位是我朋友,很資深,是教科書作者,任教傳統名校,教學認真,講解清晰,學生成績斐然,深受愛戴。
我正奇怪他為何會來受培訓?
他有點茫然,對我說:「自從新高中改課程以後,多了學生讀這科,我沿用一貫的教學方法,備好課,更認真講解,課後還多了補課,但成績放榜後,非常不開心,整體成績下降了,以往如魚得水的教學,好像都不管用,連高端學生的成績都下跌了,很惆悵,確是想找一個教學法,以解決我的煩惱。」
在工作坊上,我們討論了二十多種教學方式,我問他找到了沒有?
我正奇怪他為何會來受培訓?
他有點茫然,對我說:「自從新高中改課程以後,多了學生讀這科,我沿用一貫的教學方法,備好課,更認真講解,課後還多了補課,但成績放榜後,非常不開心,整體成績下降了,以往如魚得水的教學,好像都不管用,連高端學生的成績都下跌了,很惆悵,確是想找一個教學法,以解決我的煩惱。」
在工作坊上,我們討論了二十多種教學方式,我問他找到了沒有?
「找不到,原來每一個教學策略都結合學習目標和學生能力來看果效,不過,討論後令我心中釋然,以前只教高中,又自恃對學習內容滾瓜爛熟,學生都經兩次篩選才讀我這科,學習動機強,成績優異並不為奇。想深一層,這與我們常任教高中的資深教師,不斷埋怨教低班的同事,教出來的學生不夠優秀,以為巧婦難為無米炊,公開試成績才濟的心態一樣。」
「那即是調校好心態,不有大要求,照舊方法教就成?」
「上完課後我更惆悵,因為知道要用多樣策略,有針對性的照顧高、中、低端學生,雖然都是第一組別生。哪要花很多心思啊!」
2017.12.14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