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之苦


原以為,香港的教育很有優勢,一方面是東方社會的家庭重視孩子的成長及學習,都對子女們有要求,學習都有目標,不會太自由散漫;另一方面,西方教育強調學生為本,重視個人的潛能,可引發兒童學習興趣,內化學習,具創意,能自我探究及解難。能融和東西文化兩種制度的優點,應無往而不利。

事實上,學童正承受兩種文化及制度之苦。

重視子女成長的良好願望,卻變成虎媽式的訓練,既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又不斷透過在大量測考競爭中,展示如何優秀出色、及不能瞠乎人後。有需求自然有供應,學校都把教育心理及學習理論的專業知識拋諸腦後,以艱深課程、海量家課、密集操練,務求谷出短期成績,以符「虎家長」的要求。

二千年的教育及課程改革,引入很多西方教育制度的元素:要發揮孩子的潛能,照顧其學習習性,培育學生的內在動機,自主性強,能自我尋找知識,掌握新世紀下所需要的共通能力;在實踐上,既高舉「學會學習」的旗幟,及建議推展專題研習、閲讀、體驗學習,高階思維、自主學習,
STEM, 以至各種校本評核等等,都是很吸引的。可惜,浪漫式的引入新猷,又不檢討原有制度之惡,簡單至應擱置或取消只帶來大量操練壓力的小三TSA/BCA,仍欲拒還迎。

苦的就是任制度欺凌的學生。

2018.2.1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