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小三TSA/BCA

教育當局將會就應不應考、如何考TSA,或改名成基本能力的測試 (Basic Competence Assessment , BCA)而作決定,那就乾脆取消小三TSA/BCA
2000年提出TSA有兩大目的:「系統評估」和「改進教學」,更強調是低風險的考試,以免重蹈升中試及學能試的覆轍。「系統評估」就是定期監察全港學生中英數的基本能力, 好讓人知道教育制度的表現;「改進教學」就是透過測試,理解學生在那部份能力較弱,或有困難,而作針對性的改善。可惜,這兩個目的,在年年必考、記名、記校,越考越艱深刁鑽的高風險的安排下,不但異化了目的,更帶來對學生學習上的惡果,尤其是對初小學生。上一階段的檢討已清晰反映。

要知道整體教育制度的表現,抽樣考、不定期 、不記名,已完全可以做到,只當作平常練習的低風險評估,才真正展示學習表現。刻意把TSA變成高風險的評估,監察個別學校學生分數,目的在凸顯差異,以方便監控,又認為要問責,教師及學生要有壓力,有恐慌才努力,是不接受學生學習的多樣性,製造操練之根源。此與對學習效果背後的因素,及艱辛的教學狀況,無知而又不理解而作出的。其實,學生的家庭及社經狀况、其前備知識(prior knowledge),對其考試分數有更大相關。學校教師完全明白教弱勢家庭學生是如何困難,遑論那大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

至於TSA的改進教學功能,也就是透過評估以促進學習(Assessment for learning),更有誤導成分。一年一度的統一測試,是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 延後的成績報告,對參與當屆應考的學生完全無助,夾硬以這些評估成果改進下屆學生,不恰當也達不到效果。真正能改進學習的評估是多次、短期、持續的,可以是短測小考、提問短答(quiz)等等,很多元化,是形成性(formative)評估,關𨫡個別學生的「可發展區」操作,即時知道學生是否學得到,讓教師盡快檢視評估成績,決定是否再教或給學生增強學習(reinforcement) 學生要獲得即時回饋(feedback)才能得益,評估才真正促進學習。

改進教學及學習確不是因為考TSA, 好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盡早理解學生學習上的難處,包括學生的已有知識,及學習內容上的重點、難點而設計教學;更要盡快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中找出教或學上的不足,然後對症下藥,制訂不同形式的回饋,這才是真正在持續評估學生表現中改善教學;這類評估,不一定是靠用紙筆測試,TSA根本達不到上述改善學習效果的目標。

用標準試的表現改善教學,就是相信比併、壓力和操練,用於高中DSE的公開試或許有點作用,但對小三學生完全不恰當。凡只針對標準試的教學,教師最易做,只需不斷就試題重覆講解,加強操練,大量習作,補課等,更不用照顧學習差異, 只希望人人都被操到達標
TSA已變成高風險的監控工具,學校及教師就被迫以TSA試卷為藍本,把歷屆TSA題目反覆研究,考什麼就教什麼、操什麼,小三考就由小一二開始操;更會把考核的「能力」融入日常教學及課程,家課、習作也TSA化,全面受考試支配,學習樂趣盪然無存。
記名記校的小三TSA, 嚴重影響初小的教學及課程,為了應付TSA,除疏忽了考試以外的教育目標,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亦給擠掉,敎師的敎學能力及創意也被弱化,此與教改所提倡的學會學習背道而馳。

期望各學校持分者,包括校長、課程領導、教師,以至家長,堅守專業知識,把學校的改進,學生的利益建立在自己的發展強項或價值上,不隨波逐流,被TSA指揮棒牽着鼻子走。

                                                                         (照顧學習差異系列四之五)
2018.3.19 原文刊於教協報681期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