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館內的活動

假期中,與教師們到內地看創新科技,其中一站是廣東科學中心。位於大學城內,建築宏偉,沒時間細訪各展覽廳,略談數學館。

偌大的場館,寬敞高濶,設置了十多個與數學有關的大型模型活動,有一個像超大型彈子機,右下角有一絞手,讓孩子轉動,把珠粒運到頂部,掉下時要經過像釘板的機面,掉落不同的洞內,旁邊有一統計圖及解說,是學概率。

另一個也蠻吸引,有一像大型量角器,直立在枱上,孤型部份,分十八格,刻上數字。另有十八件也刻上數字的小木塊,有坑,孩子先對準數字,嵌入那量角器,成拱型,再慢慢向下移走量角器,小木塊不會掉下,像拱橋一㨾,理論是力學。

其他的都是把數學活動及模型「大型化」,玩的部分是引起學生興趣,之後就用文字解說原理了。

教師們都熱烈討論活動的作用和學習成分,如何改善?

大家都理解,這是展覽館的一貫做法,但如要有互動、思考、探索與延續學習,就遠遠不足了。

孩子絞弄一、兩次把手,尚感新奇,要絞幾百次才得出概率,擲骰子快得多。是否應提供不同弧度、大小、形狀的木塊,讓孩子操作,自砌拱橋,悟出道理?

退而求其次,也可以用問題方式,引導孩子明白原理。

課堂教學也有類似問題,有效的學習不止於搞一個有趣活動。
2018.7.5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