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鑄造廠


上星期寫了高考工廠,安徽毛坦廠中學的艱苦學習狀況,也就是應試教育的極端。該校學生多來自農村,成績普通,很少能考上一等大學,但都奮力。因知父母苦心和期盼,年入只六萬,用在陪讀的食、宿、學,已花去五萬。

毛坦廠模式,內地並不罕見。另一高考鑄造廠是河北衡水中學,因優異的高考成績而聞名全國,考上一等大學的有百分之八十六,入北大、清華的有一百人,家長和學生都趨之若鶩,生源也較好。學生全寄宿,幾乎零自由,作息時間表精確到每分鐘,花在作業考試上的時間是省城名校的三倍。其軍事化管理和流水線式教學方法也亦備受爭議。

國內的超級名中學,都在省市,直接以省會為名,一中二中,或是大學附中,教育資源豐富,學生家庭條件優秀,都多能考上一等大學,但衡水是縣城中學,有此高考成績,自然被各地縣校爭相摹仿取經。此亦是內地教育現象,常想複製一個「成功」模式,香港教師熟悉的「杜郎口中學」旋風,也是如此。

搞「素質教育」的專家,當然大加討伐,是太不人道的學習,是考試機器。但對於無數的縣城中學來說,他們學不來人大附中的模式,卻從衡中看到了希望。

看着視頻上家長及學生的訪問,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奮鬥和決心,熱淚盈眶,夫復何言。
2018.7.2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