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三)

在觀課回饋中,數、理,以至經濟科都可以就重點、難點而分析,透過層遞式講解及提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要有較多樣化的資料輸入及聯繫,都可以立即在該課的設計,及教師教法的基礎上微調,改善教學。

較難提供即時合用的改善意見的,多是語文科的教學,因不只是掌握知識,也需要學生在讀、寫、說、聽等能力的掌握和展示。

在很多語文科的課堂上,尤其是英文教學,老師說得多,不斷用流暢的英文解說或發問,而只有個別學生,以單字短句回應,或齊齊覆讀,如用計時器統計一下,連教師在內的二、三十人中,一堂課內,學生平均展示能力(例如說話)的時間少於百分之五。

這不一定是老師不懂互動式教學,知而不行,原因有三:一是很想努力的教和解,怕學生聽不明;二是以往試問了很多次,學生也答不到,有個別有簡單回應也算不錯了;三是有試過小組討論,也是散散漫漫,沒效果。

對被觀課的老師,只籠統的建議多點活動、充足輸入,就被視為老生常談,不知人間何世。
因為語文的學習需要較長期的堅持,不斷的鼓勵和演練,教師要「經營」,要幫助學生從低班養成「想閱讀,不怕說」的習慣。

所以當學生上課時不斷在聽和抄,應付考試,亦只能無言以對。
2018.12.27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觀課(二)

不抗拒以教師講解為中心的教學,但當太多以考試主導的單向灌輸狀况出現,學習差異更顯著。
小組討論的教學多點互動,但更難處理,觀課時常出現以下問題:
(一)題目缺乏討論空間,沒有正反或辯論效果;

(二)缺乏輸入基礎知識,學生憑常識討論,成果流於空泛;

(三)沒明確說明討論的產出要求,變成漫無邊際的亂說亂講;

(四)論題缺乏多角度視點,討論時像找標準答案多過探討不同的觀點;

(五)逐組匯報類似的結果,造成重複,令課堂氣氛漸趨沉悶。

通識教育科常用小組討論,很多時是模仿文憑試的題型,只閱三、兩段小資料,便討論一些大如「中國應以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環境」的大問題,學生的認知不足,資料貧乏,又以為只提供什麽「二維四向」的框架,及從哪幾個持分者角度,以至用重要性、迫切性、全面性等含糊分項作討論,學習含金量自然不高,尤其是當老師不夠功力為討論結果作總結。這科的知識內容可能太多太濶,但一些成本利益分析,個人與群體的矛盾,文化與制度的差異、即時與延遲的損益等等概念,學生應要掌握
要改善這些教學,應:

1.
重新審視輸入(input)資料的豐富度及恰當性

2.
如何協助學生組織知識?

3.
如何裝備學生回應高階思維/開放式題目?

2018.12.2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觀課 (一)

這三個月,在幾所學校觀了大量的課,雖不全面,也寫點觀察。

我觀的課都不作考績之用,只作教師發展,是較自然、最類近日常的教學。
普遍來說,教學效果並不因多了教改點子或資訊科技而有顯著提升,基本上與十多年前也差不多。

數、理科仍以單向式講解為主,此亦因為學科特性,需明理,也就只能在課堂上邊解邊問,輔以powerpoint 或用visualizer 展示教學內容,答問的多是幾位優生,其他想學的都在聽,聽不明的就游游離離,順應要求把答案填寫在工作紙上。這種教法,多數不能即時察覺大部份學生的理解程度。有些不太警覺需照顧學習上的差異,更多是要趕書,講了、問了就是,到考試就比高低;不過,資訊科技的應用,亦確令教學的表達較多樣化。

要改善這類單向式教學,不能只介紹另一套師生互動的教學法,要在教學的限制及慣性中,給予回饋;例如:在講解的過程中,如何調整問題的層次,那些可給予學生多點過程時間作思考,或作短時間的討論;如何應用某些軟件,或其他能展示學生所學的方法,如舉手的方式,以讓教師即時知悉學生的表現。較複雜的概念關係自然以圖表或圖象組織幫助學生理清脈絡,對能力較高的學生,和他們一同製作筆記,應比只填答工作紙,較能鞏固學習,且不停留在憶記式學習中。

2018.12.13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

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

在一個資訊科技與創新教學的講座上,打出了以下輔助教學的工具:黑板與粉筆,幻燈機,高映機,實物投影器、電腦,電子白板,平板小電腦,問了三個問題:一是用得最多和常用的是哪種?二是資訊科技工具是幫助教師講解,還是有利學生主動學習?三是多用IT是否就能提升教學效能?

少於二十年經驗的教師應沒用過,甚至看過幻燈機和高映機了;iPad流行,電子大白板也少用,反而傳統的黑板與粉筆仍是主要工具。電腦及powerpoint 最常用,年青教師都手持iPad, 講解與對答案等都在點點掃掃,不沾粉筆了。

不過,大多數的工具都只是輔助教師講解,學生有點影象刺激,教學仍以傳送知識為主,不是看學生是否學到。這不是説凡講解就不及學生互動好,又是要看教學內容和目標。

資訊科技教學的多少與學習效果沒有必然的關聯,但大家都知道,IT在教學上的作用很大,在新時代中亦不能抗拒,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自然和必然成主流的。

在教學上,資訊科技的工具及軟件可分為四類:(一)如何在課堂的前、中、後三個階段應用教學影片(自製及在youtube或其他途徑):(二)教學軟件(如plickers, nearpod)在課堂上的應用:(三)互聯網如何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綱上學習及測試)(四)如何提供回饋以促進下一階段學習(assessment for learning)
2018.11.06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