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討論的教學多點互動,但更難處理,觀課時常出現以下問題:
(一)題目缺乏討論空間,沒有正反或辯論效果;
(二)缺乏輸入基礎知識,學生憑常識討論,成果流於空泛;
(三)沒明確說明討論的產出要求,變成漫無邊際的亂說亂講;
(四)論題缺乏多角度視點,討論時像找標準答案多過探討不同的觀點;
(五)逐組匯報類似的結果,造成重複,令課堂氣氛漸趨沉悶。
通識教育科常用小組討論,很多時是模仿文憑試的題型,只閱三、兩段小資料,便討論一些大如「中國應以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環境」的大問題,學生的認知不足,資料貧乏,又以為只提供什麽「二維四向」的框架,及從哪幾個持分者角度,以至用重要性、迫切性、全面性等含糊分項作討論,學習含金量自然不高,尤其是當老師不夠功力為討論結果作總結。這科的知識內容可能太多太濶,但一些成本利益分析,個人與群體的矛盾,文化與制度的差異、即時與延遲的損益等等概念,學生應要掌握。
要改善這些教學,應:1.重新審視輸入(input)資料的豐富度及恰當性
2.如何協助學生組織知識?
3.如何裝備學生回應高階思維/開放式題目?
2018.12.20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