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仍收到學校邀請,就自主學習這課題作講座。如作為三年學校計劃的關注事項,自主學習已是第三個循環了。
我在此再整理及總結一次,希望能為仍在為如何推行及延續自主學習而煩惱的教師,理順脈胳,知所為而為,姑且名為自主學習2.0。
自教協報627期開始,在本欄寫了自主學習的三個系列,已提出自主學習在香港推行的三個粗略取向:一是源於自我調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SRL) 的理念, 卻以結構式訓練學習技巧及思維培育的形式出現;二是有校長及教師到過內地參觀杜郎口、思源等中學後,模仿引入的自主學習;三是因資訊科技發達,學與教都產生巨大變化的電子學習(e-learning),即學習已不只在課堂上課時間才進行的額外(自主)學習。中、小學在推行時,取向的重點不一樣,學科的特性亦主導某類取向,而取向亦會重疊,不是互相排斥、非一則二。
在此,我先闡述什麼才是我認為的自主學習。它不是一套規範、機械式的行為,是學習者對某些現象、事物産生好奇和濃厚興趣,想尋找答案而主動追求知識,希望能掌握及理解知識的連繋,進而鑽研難題,反覆思考,悟出道理,在歷程中,有強烈的學習滿足感,更會鍥而不捨,尋求更高層次的學習。所以,一個愛上閱讀的自主學習者,不會一月內讀完十本書就停,會不斷追求閱讀的樂趣;一個沈迷於科研的自主學習者,不會因在考試中奪得高分就滿足,他們只會在專題科探中,不斷探索,解決難題,享受成功後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單來說,自主學習一定建立在動機和興趣上,就像剛共同生活的新婚夫婦,努力透過網上資訊學煮美食;或喜歡旅遊的教師,會花大量時間,搜集資料,左秤右度,設計性價比最高的行程。
動機和興趣,也就是最基本的學習元素,不是被動、被迫的學習;自己喜歡的,會主動學的,自主性就強;靠考試和奬勵才學習的,自主性其實較低。道理就是如此簡單
循這個觀點看,要量度推行自主學習的成效就不容易了。它不同用某一種教學法、教學語言、班級組合,透過考試得出分數上的差異,而得出有顯證(visible)的學習。
可惜,在推行自主學習時,因要應付學校的三年發展計劃,又受規劃策略及表現指標的限制,以為總要有些有形式,能量化的行動,才容易被人理解、接受;因.此,在未對自主學習的理念有深刻的認識時,只能期望有藥方,照單執藥,用幾多碗水,煲多久。
所以,大部份的小學,都選了SRL理論內的某些項目,如自訂目標、自學、自評互評、反思,就認為是推行自主學習了。作初步實踐,無可厚非,有些因認識不深,有些是錯誤跟從,但之後如何走、才去蕪存菁,下期再續。
(自主學習2.0之一)
2019.9.23 原文刊於698期教協報<見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