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從事教師培育及學校改進工作,也談點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
在大學授課,學生主動修讀,為資格資歷而認真學習,但學院知識能否、會否應用於實踐上,因學員而異,更多教學方式只是受個人經驗,及學校的教學文化及習慣規範。
每次要在研討會作講者,都有點躊躇,怕效果不彰,花去教師寶貴學習時間。因為受眾在知識、經驗、需求都有差異,內容難令參與者都滿意。講者或滿腹經綸、或風趣幽默、或深有啟發,聽後可能如過眼雲煙,沒實踐空間及機會,知識亦難於延續儲存。
愛把演講內容化成文章,惜教師教學工作繁重,看powerpoint 比讀文簡單,學習也難於深化。
有具體目標的工作坊較受歡迎,教師都希望有模版(template),烹飪書(cookbook)式教學支援,可惜又因為沒結合情境(not in context) ,包括理解學科知識應如何教、及學生習性而濫用。
以專業支援人員角色,到校與前線教師共同協作、研發課程教材、設計教學活動、觀課、評課等,教師專業成長的效果最顯著,尤其是協作項目是較長期、聚焦課堂教學、針對校情、及學生需要。
上述經驗與韓孝述兄引述經合組織(OECD)發表二0一八年的「教與學國際調查」結果近似:有效的專業發展活動,為期不能過短,教學實踐要跟進,且要因校制宜,推行校本改進計劃。
2019.10.31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