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自主學習已是第三個循環了。
在此再整理一次,希望能為教師理順脈胳,知所為而為。
自主學習不是一套規範、機械式的學習任務,應是學習者對某些現象、事物産生好奇和興趣,想尋找答案而主動追求知識,希望能掌握及理解知識的連繋,進而鑽研難題,反覆思考,悟出道理,在歷程中,有強烈的滿足感,會鍥而不捨,尋求更高層次的學習。一個愛上閱讀的人,不會一月內讀完十本書就停,會不斷追求閱讀的樂趣;一個沈迷於科研的學習者,其滿足感不是考試高分,而是在專題科探中,不斷探索,解決難題,享受成功後的感悟。
可惜,在推行自主學習時,受規劃策略及表現指標的限制,總以為要有些形式,能量化的行動,才容易理解;因此,教師常希望有藥單,照單執藥。
在大部份的小學,都選了自我調適學習(self regulated learning)理論內的某些項目,如自訂目標、思維十三式、自評、互評、反思,就認為是推行自主學習了。作初步實踐,無可厚非,但這種機械式推行,很快就沉悶,千篇一律,與提升學習興趣和自主性關係不大。
再推行時,還是要回歸基本,考慮如何備好一單元的課,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透過預習提升動機、如何提供尋找及組織資料的機會,如何總結和扣緊所學到的,及不斷引導學生作延伸思考。
2019.10.03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