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學習效率



上星期寫《無敵習泳班》,把一個四堂學會游泳的不可能任務變得可能,關鍵是學生有強烈動機,有導學方案及策略,且需要大量課外自學時間,同儕促進砥礪,有可量度短期具體目標。


內地式的自主學習,與「無敵習泳法」,可以類比,只要落實上述關鍵因素,「成果」就能顯現,亦容易吸引本地學校摹仿。


因素之中,什麼易學?什麼難學?


易學的是設計導學案:預習、工作紙、探究問題、達標測試等。教師也就日夜埋首製作導學案、工作紙。


易做的是「還課堂給孩子」,讓學生討論,展示,協作等。每課也就一定要有組別活動。


因為都是教師能掌控的,不過,沒專業優質的觀課,不知質素和效果。與習泳一樣,教師不能掌控的,卻是最重要:是大量課外自學時間。所以,自主學習如有效果,延長主動積極學習時間是主因。


無獨有偶,《教育心語》的另一位作者韓孝述,引述研究談學習效率,很有意思。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上海、香港等亞洲學生的數學、閱讀與科學能力名列前茅。但當比較參與地區學生用於課外做家課的時間,上海、香港等學生也排前列,計一計數,學習效率其實不高。

學生如何有效運用課外時間,究竟應放在課外體藝活動、體驗式學習如參觀博物館及各類機構,參加訓練營,做社會服務,還是埋首做導學案、預習、温書、補習、閱讀等等,很值得討論。


上述的,都是課外有意義的學習,如果真的以「學生為中心」,均衡學習也是議題。
2015.8.20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