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淮為枳


龐永欣寫了幾篇有關英國向中國教育學習的文章,言之有物,發人深省,我也插嘴。


都是國際能力測試惹出來的,上海十五歲學生在數學及科學的成績比英國高出30%,英教育部羨慕不已,組團訪問交流,認為是中國傳统教學的優異性所致。學者David Reynolds亦發表研究報告,利用錄像分析兩地課堂教學過程,發現全班教學互動時間的比例為72%()24%(),而個人學習或小組互動時間則為28%()47%(),得出「效率高的教師會花更多時間予全班互動教學而不放在小组互任學生自主操作」的結論當然亦有其他學者及校長不以為然。


部長Nick Gibb201411月更公開表揚全班教模式」,認為比學生自主學習要好得多,並鼓勵英國學校採用接着便加強兩地教師交流,邀請上海教師來培訓。


龐兄所述BBC 開展的內地教育在英國實驗一個月內地師,用全班教學教英生的「實驗組、對照組」研究,亦可能源於上述。記錄片所見,師生關係惡劣、學生失去動機,這裏不贅。


不同的地區和文化背景,學生學習習性及成果各異,我們身處東西教育匯合的香港,對逾淮為枳的道理,其實極易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很多歸因,而且互為影響,以為做些控制式單一因素的學術研究,如全班教學模式,就可得出結論,可能只見樹枝,樹木也看不到,遑論森林。常認為教育理念與策略的引入,都要有嚴謹的「在地性」(in context)分析。

BBC的實驗,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討論和反思例子。

 2015.8.27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