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常識科的學習目標是「要過有規律的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對小一學生,把「規律」、「身心健康」等概念澄清和傳遞,不容易,只猜想應有大量的情境描述、故事例子、生活體驗等等,讓學生從中找出規律,經教師點撥總結,再悟出道理。
所以,上星期的小文,提到其中一條選擇題:長時間做功課後,我們應: A吃零食/B休息一會/
C繼續温習,B是正確的答案時,有點不以為然,因為沒有機會讓學生解釋其他選擇。
長時間做功課後,會很疲倦,所以應休息一會;又可以略略補充體力,吃點零食;更可以轉換形式,從寫字做功課到看書温習。
題幹其實太簡單,學生都可以憑直覺或個人感覺答問題,沒對錯之分。
選擇題,看來是很容易、方便的題型。對初小學生,不用寫和用較深的詞語,只閱讀和選擇;出題目更簡單,抄出一句課本上的句子,如「不用上學的日子,我們應作息定時」,再找幾個「誘答詞」(distractors)取代「作息定時」就成;不過在常識、通識、以至其他社會學科的學習,都不能不結合大量而豐富的情境作討論。
如果因為初小學生智性發展未夠成熟理解概念,而只要「背誦」或「被灌輸」正確生活態度,就根本無需選擇題了。
小學的練習及考試,科科都有多樣化的題型,由是非、配對、選擇、填充到問答,看似很豐富,但不同的學科和學習內容都有其特性,數學的運算多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全是選擇題無妨,常識與語文學習全無選擇題也可以,此就是什麼內容如何教、學和考的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2015.4.30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