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豬與養豬

談一談評估(Assessment) 的理念。

不糾纏於Assessment應譯為評估、評核、考評,還是測考,因為這些名詞要結合實際例子才準確。以全港性系統評估(TSA) 為例,小三、小六等的TSA根本就是全面、统一的標準測考,以三年為一階段,是總結式(summative) 評估,行內稱之為「秤豬」,只知有多「重」,是只「考」,與教學無關,豬要「養」(教好和學好)才長大,所以只強調「秤」,而不重視「養」,是本末倒置。

教改課改的「學會學習」原則,也是以西方進步主義、重視個人,以人為本作綱領,要照顧差異,就要好好的「養」,不是靠「秤」。在評估的理念上,也就有促進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 ,即期望教學與考評更吻合,更快知道學生學不到什麼,立即給予訂正,教與評的間距應是較短的、是持續(continuous)、快回饋(feedback) 的,才起促進學習的作用,甚至教學與評估同步(Assessment as learning) ,評估已是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練習、提問。

凡測考,包括TSA,除分數外,都可以有大量分析,哪一部份強、哪一處考得差,與「秤豬」一樣,除重量外,身高矮肥,前臂粗幼、後腿長短,都有數據。所以,用三年一考的分析數據,說成是能促進學習的評估,是概念不清。反而,這些數據分析,卻變成是操練的指標,練引體上升、提腿蹬步。

以評核測考為專業的,最喜愛全面、統一的標準試,因有大量數據可供研讀,都在那些信度、難度、分辨優劣程度的測考術語上鑽,題目越出越深越離地;教什麼,如何學好,不知道,更不用關心初小學生如何因統一試而受煎熬。

2015.11.12  (原載明報〈教育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