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實踐系列二:自評、思維框架與反思


有一段時間,學校都瘋狂搜集證據數據,以應付「學校自評」及「校外評核」的要求,事無大小,都用一份簡化而又不一定對準目標的評鑑(evaluate)問卷交代,以為有數字就成,其實評鑑、評估(assessment) 都是很大的學問,不只是一紙問卷。

自我調整或調適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 SRL) 的推行,有自訂目標、學習策略及自我反思的不同階段,在實踐時,又以為自我監控學習就是自評,也就出現了「我學會了XX、我明白了XX、我認識了XX」的表格。其實填了這種問卷,無助學生思考或形成行動,以達至自我訂定的目標。

上述的自評表,最大的作用,是一種學習後感覺的表達,是否真正學得到或做得到是要由學生展示,即在考核上達到某些標準或成績,不是靠感覺。

學校為推行某一種行動計劃,都要急於實踐,且要全校全科進行,對低年級的同學,填填這些感覺表格,作為一種學習後培養想一想的習慣,也無妨,但在每課或每單元都機械式的填自評表,以為是反思,就不恰當。
ZimmermanSRL為前備(forethought) 、表現(performance)及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階段,每一階段都可寫成行動目標或認知策略,但簡單點說,只是要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訂立目標,應用學習策略,並會不斷在學習歷程中,自省及反思問題所在,再加以改進。SRL的自省及反思,是學生在一定的知識基礎及成熟的思考上,才容易發揮,亦無一定的形式規律。

自省及反思的意義,就在能否有行動幫助自己有實質的改進。

假如自己的學業成績不符目標,應反思的是:

我訂立的目標是否過高,還是不夠努力?
我是否在温習各科的時間上失去平衡,花太多的時間在某科上?
我是否應多花點時間閱讀試題才作答,還是用「先淺後難」方式應試?
我需要改變我的作息習慣嗎,尤其是在考試期間?
我温習的方法是否出問題,如何温習才可以加強記憶?
我是否要多做幾份past papers,才有信心應付考試?

以上的都與學習習慣及考試技巧有關,亦很容易把反思變成行動,是對自己在學習上有「回饋」(feedback),有「由此到彼」的學習改進和增益。要養成上述的反思習慣也不容易,不過可由低年級做起,最先都是要靠教師花心思設計反思問題,循程度而改變,不是只填劃一的「哈哈笑」自評表,或另一極端,要求學生日日堂堂在寫毫無指示或引導的反思日誌。

以下的反思卻與認知學習略有關,是發自內心,追求改進的反思。

為甚麼這位同學的作文常得高分,他/她的語句有甚麼特色、文章結構有甚麼不同?
這個科學實驗的結果正確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進行?
這個故事雖然引人入勝,但結局應更出人意表,如果我改寫,我會………..
我以往一直不懂答這類數學題,現在終於成功了,是甚麼原因,難點、關鍵點在哪裏?

上面所提的認知策略反思例子亦是要靠教師引導而成就的,在資料傳送式教學成長的學生,少作學習反思,但好教師就通常能以高階提問,引發學生的好奇和探索,再反思。這也就是教師的有效回饋,即提供的回饋,能令學習者控制(monitor)、指向(direct)及調適(self-regulate)自己的學習,達至目標。例如教師向學生說:「我很高興你在閱讀理解的學習,遇到不明白的句子,你會多讀幾遍,這樣做,有沒有幫助你加深理解?如沒有,你會否嘗試其他方法嗎?當你完全理解後,可否告訴我你如何解決難題及為甚麼懂得這樣做?」尖子精英的學習反思是這樣練成的。

填滿幾十款圖象組織或思維框架,多是資料整理及分類,沒高階思維,更沒反思。

                                                                                    (自主學習實踐系列二之三)
2015.12.07 原載652期教協報〈見微集〉